第3版:文学评论

在十米之内闲庭信步

□少 言

翻开夏日山间的新作《十米之内》,首先想到了微距摄影。微距摄影是用特殊的器材和技术再现非常细小的物体——一只蝴蝶的翅膀,蜘蛛的面部,雨滴落在水里溅起的水花,一片花瓣的纹理。镜头把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却被我们视而不见的风景放大,纤毫毕现,亦真亦幻,令人惊叹。微距镜头是我们的第三只眼,借助这只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这里浓缩了肉眼看不见或是未留意的丰富的细节,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而《十米之内》就是这样一个微距镜头。作者用了十几年的时光,细细咀嚼她的日子,又把日子点化成文字,再把文字打磨成足以珍藏的胶片,一帧一帧,呈现在读者面前:一碗清水素面,一碟泡菜,夏夜里野蒿子的气味,水池下吟唱的蟋蟀。春风松骨,秋林踏叶,冬夜听风,点点滴滴,琐琐碎碎,深深浅浅,浓浓淡淡。谁说岁月无痕?岁月的痕迹一笔一划清清楚楚,等着一个有心人出现。

当科技的进步给微距摄影提供了可能性之后,更重要的就是理念。微距摄影的基本理念在于“发现”二字,日月星辰、高山江河是造物主的作品,蜗牛的触角、花芯中的花蕊也是造物主的杰作,无高下之分,只要你有能力发现,有能力表达,就可以引发观者的思考与想象。作者夏日山间有一双慧眼,记下了属于她的个人化的生活体验。她笔下的这些素材说起来并没有什么新奇,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的,常识性的。但是经过了作者的主观过滤,一碗面便有了独特的味道,一朵花也开出了自己的风采。比如她写大白菜,“棵棵高大肥美,味道膨化”;写开出碎花的吊兰,“叽叽喳喳的好有生气”;写情窦初开时凝视一个少年的背影,“死记硬背这镀金的轮廓,温润整个假期”;写看到女儿时按捺不住的疼爱,“你的小脸甜得像糖”……

这些灵动的、个性化的描写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潜伏在世人内心深处、却不为人们察觉、并且是转瞬即逝的情绪与心理。所以,夏日山间个人对生活的体察又何尝不是属于大家的呢?她的沉思、她的感动、她的欣悦与怅惘是可以被共识、共情与共鸣的。

实际上,《十米之内》这类微距写作并不是横空出世、无源无本的,其文脉最晚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时“小品文”正式成为文章的一个部类,尤其到了晚明以后,名家名篇迭出,汗牛充栋,涓涓不绝,绵延后世。小品文灵活的形式,自由的文风,驳杂的内容,随意的语言,契合了商业繁荣、城市发展、文人活跃的社会生活,袁宏道旗帜鲜明地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不必秦汉,诗不必汉唐。在他的“性灵说”的感召下,文人们不论写山写水,还是写物写人,都强调一个“趣”字,“世人所难得者唯趣”。今天我们读到的明清小品文中,字里行间趣味盎然,沈周、张岱、李渔、沈复,他们笔下的一石、一木、一瓶、一虫,几百年后依然“活”得栩栩如生。这类描写身边日常事物的小品文不仅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邻邦日本也有同类。日本平安时期的女作家清少纳言在宫中任职多年,晚年她将所见所闻写出三百篇小文,取名《枕草子》,皆为琐事,真实随意细腻有趣,开日本随笔之先河,至今很多女作家都在步她后尘。总之,不论是明清小品文还是《枕草子》,都是从感官出发,又不拘泥于感官;从身边观照,又超越表象。可见,“十米之内”的事、情、物并不因其小而丧失了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相反,就像张爱玲说的,有时候人生的支撑就是这些琐细的乐趣、看得见摸得着的慰藉。方寸之间,亦有真情至理。

十米之内,这一爿天地,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让我们在《十米之内》细细品味,闲庭信步。

2018-06-11 □少 言 1 1 文艺报 content22040.html 1 在十米之内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