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在还原中提升

——观电视剧《太行赤子》 □范咏戈

电视剧《太行赤子》是主创团队创作弘扬主旋律英模剧的诚意之作。在当下电视剧的语境中,选择英模剧无疑是一种情怀。因为受“实名制”制约,需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英模剧自由想象的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李保国的事迹又属于平凡中见伟大的故事,缺少情节性很强的电视剧叙事元素,弄不好就会陷入缺少“看点”、吃力不讨好或者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在我看来,《太行赤子》创作团队的诚意和用心,就在于以现实主义精神努力把局限化为可能,遵循“剧”的规律,在忠实还原英模人物的同时达到了艺术的提升与超越。

《太行赤子》从李保国读大学、毕业留校当教师,直到在教职上去世,反映了他35年选择林业作为毕生事业,并且以专业知识为太行山区扶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李保国的生命价值,是一种无价之宝的价值。剧作在立意开掘上,牢扣共产党员的初心、知识报国的情怀以及农民儿子的本色,融入了对生命意义和金钱的理解,从而能够站在时代高度还原英模本色。

《太行赤子》对李保国精神的三重开掘,不仅决定了剧的正能量品相,也和当下市场经济下的现实形成互动,极具思辨性。电视剧的主要画面,都是李保国带着课题组辗转在太行山的几个村子里,这位教授不仅在课堂上传业授道,更注重在扶贫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他也丰富着自己的书本知识。这一点开掘得十分独到。常年在山间地头,他的皮肤被晒得黢黑,分不清是教授还是农民。而他的“金句”就是:让人觉得我是农民正是我的心愿。他患有糖尿病、心脏病,为了丢不下的工作,他不肯手术。有几场戏写他和妻子的争辩十分感人。他说:如果让我治好了病就躺着养着,那有什么意义?他最终在果林里犯病倒下,实现了生命的最大值。他的金钱观更是直逼当下。他的专业知识已经转化为了生产力,受他帮助的无论是个体农民还是企业都富了,有的企业要拿200万元人民币聘请他,有的要给他报酬,但都被他拒绝了。他坚持说,我有工资,做项目还有课题费。这也切中了当下的课题费之殇,极具针对性。他是一个专家,而他首先是一个“好人”。在个人修为上,他工作时是那样的拼命,对待他人、家人、原来的同事皆真心实意。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该剧感情戏十分饱满。一直支持他的妻子说,我们有三个家:一个在保定,那是因为李宝国在那儿给学校的学生上课;还有一个家在黄石岗、在帛山,那是李保国科技扶贫的地方;还有一个家在车上,观众会看到电视画面里有很多李保国开车行驶在山区的镜头。浓烈的情感力度使得荧屏上的李保国形象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这样的教授形象是一个创新的形象。

除了主题、人物、故事,这部剧在风格的追求方面也可圈可点。首先,李保国这个大学教授和别的教授不一样,他很像农民。甚至也可以将这部剧定义为一部农村剧。整体风格朴实无华甚或“土得掉渣”。演员表演不矫情造作,场景选择,没有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表面色彩。黄土岭、果园树林、农舍、村道乡道以及李保国的旧桑塔纳轿车,既反映了太行山区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展现出朴实的风格。风格是什么呢?布封讲“风格即人”,《太行赤子》中,人和景整体和谐,反映出制作的用心,这是优质剧不可缺少的一面。

《太行赤子》作为一部优秀的英模人物题材剧,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不回避社会矛盾,在矛盾中开掘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光彩的人物。该剧由生活真实的此岸达到了艺术真实的彼岸,人物关系也从现实逻辑进入到艺术逻辑。李保国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创新的荧屏形象,一个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情感光彩、一个有力度有温度、真实可感的永生形象。

2018-07-11 ——观电视剧《太行赤子》 □范咏戈 1 1 文艺报 content25529.html 1 在还原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