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乐感美学思想笺论

□路 遥

近年来,祁志祥教授联系审美实践,对现实和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及美感活动展开了形而上的思考,他借鉴了陈伯海的生命体验美学、叶朗意象美的本质论等多个美学家的思想成果,提出了“乐感美学”理论。“乐感美学”的提出,呼应了20世纪回归感性、重申欲望的后现代美学潮流,在当代美学界独树一帜。

《乐感美学》提出了“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一核心观点,分析论述了美的语义、范畴、原因、规律、特征与美的形态、领域、风格以及美感的本质与特征、结构与机制、心理元素和基本方法等相互间的紧密关联,环环紧扣,前后呼应,构建出一个以美的基本功能乐感为标志,以乐感美学原理为主要内容,全新的“乐感美学”理论体系。

坚持传统与现代并取,反对以今非古,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系统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美的定义是有些含糊不清的,即所谓的“有美而无学”,但这并不表明我们的古代圣贤不懂美的本质、意义与欣赏。从老子对“道”的定义与解释看,他是悟透了天地大道及万物之超级智慧的生命,对大美的天地有着完全不同于常人的认知。有人说,中国美学的起点是老子,此话参透了中华文化的本真。把完美天地本质转化为人道的孔子,提出了仁义学说,更是对美的特征与意义有着无比真切而睿智的体验和把握。孔子肯定了“美”必须是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必须是在更为广泛的内容和作用上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发展,有利于社会性的人的陶冶和发展的。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看出,孔子始终是把一个事物的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来谈论这个事物的。

依据这一思想认知,祁志祥在其《乐感美学》一书中说:“所谓的乐感,包括孔颜乐处的道德快乐和曾点之乐式的感性欢乐”。儒道两学是中国思想的巨潮和主流,它的种种思想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支配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进程与方向,自然也形成了我们今天特有的审美体验和方式。祁志祥从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开端,结合了现当代诸家之思想,博采众长,提出了“乐感”一说,既没有什么“突破说”之偏激,也无“积淀说”之古旧,他反对以今非古,主张古今结合,相辅相成,这是非常符合中国文化历史与美学发展客观进程的。

本质与现象并尊,反对去本质化、去体系化是一种辩证的认识论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的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人以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名,对一切有关本质的研究都采取否定的态度,而对审美现象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涉及文艺理论领域,有人认为文学没有固定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追求文学本质意义的传统文学理论不过是人们受幻觉的蛊惑,很多文学欣赏现象不过是外在世界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诱惑,在整个文学欣赏或曰美学感受过程中,是没有什么不变的本质的。去本质化带来的另一个潮流是去体系化,否定了文艺诞生固有的顺序,也颠倒了美学欣赏的本质特征,和佛道儒三学对世界的认识论也是相悖的。

生命必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存在,这就是道性、佛心或曰仁义之心,这个也正是所有文艺形式诞生的根本,而对它的不同欣赏与审察体验同样是出于它的支配与情趣。这是不能忽略的。那么,由此而形成的对某一文艺现象认识所形成的体系化、科学化也是不可取消的,它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改造当下现实必然的条件,也是此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智慧结晶。虽然我们也许有许多的错误或不完美之处,认识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是任何一种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前者为基础而不断完善,这样才可以不时地进步,最终达到完美的境界。

对此,祁志祥也提出了质疑:“美学的本质研究,体系的建设果真可以彻底取消吗?现象描述果真可能取代本质研究和体系的建构吗?”他认为现象与本质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应当给予尊重。“现代美学取消美是什么的本质研究,热衷于美是怎样的现象分析,虽然在破除传统美学形而上学的实体论方面功不可没,但重用轻体,甚至以现象取代本质,这势必会造成更大的麻烦。”这一论断一语中的。

感受与思辨并重,反对去理性化、去思想化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

眼下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对审美经验比较热衷,而对理论美学、理论思辨却比较忽视,甚至有人提出去理性化、去思想化。他们认为,因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生命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有不同的生命体悟,如果把它们大量地投放到审美活动中任其作用,势必会影响美的客观性,进而会严重影响审美的准确性。这便给各种人士提供了随口而言、任意而谈的可能性、合理性,也就为各种低层次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舒适的温床,更会导致学界的混乱及大众的茫然。于是,祁志祥大声直呼:“美学理论的提炼必须以大量的对审美现象的感受为基础,如果割断审美经验,美学理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章里就说:“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整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真实,它是由抽象的理念与整个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在黑格尔眼里,它们是“神”“上帝”“绝对精神”,即是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的统一,绝对精神在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而去理性化、思想化的观点恰恰是与黑格尔这一理论相违背的,表面看好似回归审美客体本身,是对审美客体的尊重,实则是取消审美的最终目的,淡化人在这一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再从另一方面来说,又有哪一个生命在审美过程中能去掉理性化?又有哪一位天才的美学家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消除呢?恰恰相反,越是道德或美学修养高深者,越是具有属于自己的理性和思想,只不过他们非常清楚一个原则:不以理性替代客体,不用自己的思想替代外在的事物。“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倡导感受与思辨并重的祁志祥的认知是符合黑格尔这一深刻阐述的。

主体与客体兼顾,在物我交融中坚持主客二分法,是一种清晰的认识观

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是纯粹意象的世界。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通过这些人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美是主体与客体共同作用的艺术结晶,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所创造的另一种艺术形态,离开任何一方都是片面和错误的。主体和客体在审美过程中表现的形态不同,作用不同,先后顺序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审美的主人,是并列的,没有高低主次之分,强行对此进行分裂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那种传统的客观主义和现代的主观主义都走向了审美的两个极端,而表现出一主动一被动、一主人一奴仆、一至尊一低微之现象,都是不可取的。正如水与乳、尘与风、泥与沙一旦相交于一体,便难再把它们分开一样,物与我本是一体的,在审美过程中必须合二为一。

祁教授说:“因为在审美认识中,主客体既相互交融,又恪守二分,主客二分不仅是主客合一的前提,也是检验和衡量主客交融的审美认识是否正确的依据。”这一观点还是遵循了古代天人合一之理论,紧紧把一和二结合于一体来认识事物,是判断审美现象的一种高超的哲学思维。

“元”的哲学概念可以跟人无关涉, 它可以没有人而独立存在, 而主客体概念则不可能离开人而成立。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必须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分。正是由于主客体关系的不同性质区分了审美活动跟人的其他活动之不同。

从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性质来看, 主客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它们之间却发生了精神和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想象寄托在客体上,这样,客体不再是原来的客体, 而是被赋予了主体性的新的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活动是一种主体性非常强的活动。而另一方面,审美的客体也改变了主体的某一精神现象,明确地影响了主体的思想认识,成为主体强烈的审美体验。如不同的人读同一首《春江花月夜》会有不同的美感产生,同一首《春江花月夜》会对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人生感悟;而历经千年无数读者的品读后,自然界中各地的“春江花月夜”,也便和当年张若虚笔下的那个“春江花月夜”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内涵。同理,面对眼前的赤壁,当年苏轼感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表达了物我相交的旷达之情,于是,今日黄冈之赤壁便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胜地。而对于有的人来说,面对同一个赤壁,可能什么感受也没有,在他们的眼中,那只不过是一道很普通的壁立石崖而已。 祁志祥对主客二体的区分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对两者间界限的把握也是恰如其分、有机统一的。他说:“审美认识是一种情感反应,但不同于胡说八道,包含着对美的真理的科学认识。因而,审美认识必须遵循科学认识的基本模式。”即主客二分的对立面是主客不分,完全取消审美认识的主客二分,最后带来了对理论研究的主客二分科学方法的否定,进而会导致审美研究时的主客不分、不实事求是、主观臆断等问题。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读者对哈姆雷特有怎样不同的感受与理解,总不会把他和克劳狄斯混为一谈。《淮南子》有语:“以徵为羽,非弦之罪;以甘为美,非味之过。”佛陀告诉阿难:“以手指月,而指非月”,我们通过手指指着月亮,看得眼睛累了花了,但并不表明天空中的那个月亮真的变化了。

现象学方法与本质论方法是当代美学研究中两种不同的治学方法与致思路径,而祁志祥的《乐感美学》一书却以“建设性的后现代”为基本方法,把这两种方法论都拿来随意自如地应用,出入有无,东西合璧,古今为一,内外兼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为大众“提供另一种不同的思考维度”。中华美学学会前副会长曾繁仁专门撰文对《乐感美学》评价道:“本书在基本概念方面使用了壮美、阴柔、阳刚、适性等等中国古典美学概念,在各种观点的论证中都尽量使用了中国古典美学材料,并与现代美学相联系,具有古今汇通的特点。”祁志祥的“乐感美学”思想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精髓,建构了“乐感美学”体系,具有独创的学术价值,丰富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如他所说:“决意秉持公正心、无畏心……更重要的,是著史者必须保持自由思考的人格和敢于承当的勇气。”祁志祥已经拥有十余部美学著述,他凭一己之力,为中国美学研究增加了有分量的成果,体现着当代学人执著不懈的探索精神,也使他的美学研究完成了从古代到近代到现当代的打通,这是他骄傲的成果,也是美学界之幸。

2018-11-09 □路 遥 1 1 文艺报 content46945.html 1 乐感美学思想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