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 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 李晓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由四川作协组织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工程,也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推出了一批书写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12月5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作协、四川省扶贫开发局、文艺报社共同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阎晶明,四川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共同主持。胡平、白烨、刘庆邦、施战军、王山、李一鸣、李炳银、王干、何弘、李舫、刘琼、李朝全、顾建平等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对章泥的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和刘裕国、何竞的长篇报告文学《向往》展开研讨。

吉狄马加说,近年来四川作协走在了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学力量、提供文化支撑的前列。世间万象,纷繁驳杂,尤其是我们身处的时代,丰富性、复杂性超越既往,作家怎样选择,目光投向哪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家的品位和作品的质地。此次研讨的两部作品是作家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生动文学实践,对作家本身也是精神的洗礼。无论是用小说还是用报告文学来进行书写,它们都是对生活的直接呈现,写出了当下脱贫攻坚过程中人的命运和心路历程,记录了这个时代脱贫攻坚中的感人故事。精准脱贫事关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新时代的文学要书写好这一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将这一宏大叙事、时代主题与文艺的细节融合起来,写出人民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风貌。

阎晶明说,脱贫攻坚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四川作协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文学应该回应时代提出的任务和挑战,对于此,四川作家没有缺席。今天研讨的这两部作品各有特色。《向往》的作者原来是新闻记者,具有长期扎根一线采访的实践能力,在大量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创作出的这部作品具有较高水准。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有很强的文体意识,作品以扶贫对象的角度展开叙述,具有一定难度且下了很多功夫。他们的创作再次证明,文学创作需要深入生活,优秀作品应该直面人生,且最终要带给人们感情的温暖和生活的信心。

《迎风山上的告别》讲述了农村家庭中的残障孩子告别贫困的感人故事。《向往》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与会者认为,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既聚焦众多贫困户在各方面积极外力作用下的改观,又注目贫困户乡亲与乡亲之间的相互帮扶,特别刻画了残障弱势群体的自身努力和心路历程。小说既有对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客观呈现、理性思考,又有对梦想的诗意抚慰和对希望的温暖传递,以直叩人心的力量完成对脱贫攻坚饱含深情的文学表达。报告文学《向往》则以“滴水见太阳”的方式,用娓娓动听的百姓故事讲述中国经验,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文学表达。作品刻画了82名乡村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国现阶段波澜壮阔的中国乡村振兴长卷的缩影,是对现实题材的一种开拓和深化,它们从扶贫出发,又超越了扶贫,是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收获。

2018-12-12 1 1 文艺报 content47420.html 1 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 研讨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