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与争鸣

瞩望新时代文艺

□梁鸿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是深切的鞭策、深情的嘱托,催人奋进,催人向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艺工作必须为行进在中华民族强起来征程上的中国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让人们更有方向感、主心骨。当代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内容复杂,人在成长、工作与事业中遇到矛盾冲突,不单需要舒解抚慰。文艺发挥凝魂聚气、温润心灵的作用,目的还在于提升人、凝聚人、促进人,而非瓦解人,让人消沉。文艺培根铸魂、影响人的精神,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来实现,文艺的武器是形象,以富于创造性、生机活力和有意蕴的形象映射人的精神领域,让人从作品表达的情感、智慧、个性及理想等内涵中获得激励和教益,新时代的文艺就是要有助于培护全体国民更坚定的中国之根,锻造崇高向上的民族之魂,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把更加积极的意义交给人民,打开人的眼界,开阔人的胸怀,照亮人的心怀,让人们向往更值得向往的一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能人进入了现在,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在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中发光发热。新时代需要新表达,新时代图谱要反映新时代本质。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作家艺术家面对现实的复杂变动,面对生活的热点、难点、痛点,能不能由表及里,能不能把握得准时代脉搏、时代特征,考验着创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与笔力。要以新的眼光、尺度和向往、信念去触摸这个时代,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浮光掠影对待现实,不会结出丰满果实。现实题材创作不能只看到眼前,拘泥于自己脚下,杰出作家艺术家从来就有走在时代前面的意识,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有能力前瞻、远眺,对未来有所设想与构建,才有望给时代留下经典篇章。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要有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有能力处理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对诸如反贫困、环保、气候、海洋、反恐、缉毒、维和等课题要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加以反映,不单针对环境、气候、能源等外在物质方面,更要针对道德、人性、伦理、想象、智能等人文内在方面,以文艺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描绘中国路径,给当代和未来的人类家园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不到人民中去,难以获得文艺创作的真金白银,创作者深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内心中去,所需要的灵感、素材、观念、思想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当下特别需要的,是要把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创造性力量反映出来,多塑造生活的主动者形象,多塑造有灵魂、有智性、充满力量的中国人形象,让那些能够解决生活难题的人、创新创业的人立起来,让有精气神、内心丰富、进取向上的形象成为文艺园地的主流,把身处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的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深谋远虑表现好,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有阶段性历时性特点,有不同层次,人民的精神需求审美特点要满足、适应,同样要引导与提升。满足与培养并举,普及与提高结合,是文化消费接受的一个规律。文学艺术成风化人、潜移默化,意味着通过艺术创造,让人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把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尚的层次上,指引到更高尚的境界中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总书记强调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文艺创作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是提高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必由之路。守望时代风云,为人民抒怀,需要作家艺术家增强发掘中国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彰显高远理想和深沉家国情怀,弘扬托物言志、寓情于理,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文质相生、文道归一、情景交融的中华美学风范,创作出更多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2019-03-08 □梁鸿鹰 1 1 文艺报 content48629.html 1 瞩望新时代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