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中国

《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管窥

□吴长青

新世纪以降,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互联网文化盛极一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景观之一。如何归纳当代中国网络文化?或者试问一下,何为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化”的当代文化必须渗透着中国基因,流淌着中国血液。

正是带着这样的体察,周志雄教授对当代中国的判断近乎是考证式的。比如,当下流行的媒体叙事已经僭越了文学叙事,如果不从文学的本源出发,极有可能会得出粗糙的结论。“文学叙事与这些媒体叙事不同的是,文学叙事不只是讲故事,而是在叙事中蕴涵作者的切身感受和情感想象,有个体的精神体温。叙事题材的开拓,对于网络写作者几乎是不用刻意而为之的,网络叙事解放了创作的想象和冲动,容许更多的写作者书写自己的另类人生。”这是他在《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中以网络文学作为考察对象的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也就是说,考察当代中国文化要归结到一个基本的核心“人”上来,这是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

“中国的网络文学写作不是马尔库塞所倡导的精英分子的突围,而是民众普遍性的自觉。在那种网名写作、匿名发表的文学叙事中,可以看到民众巨大的创造力,他们以‘民意’的方式书写着他们的想象。”(作者语)。“创造力”一直是作者所着力强调的核心词。在这本书里,到处散发着这样的“创造力”,作者试图用一种“创造力”将当代中国文化的民间实践谱系勾勒出来。

一是对个体解放的方式的探寻。“网络叙事中个体自身的爱欲、感受、想象、个性得以复活,个人与世界的丰富联系得以复活,表达世界的语言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了新的更新”。虽然说,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在当代中国极有探讨的价值,放置在特定的中国现实语境中,更有讨论的空间。

二是对历史的联接方式的理性思考,既是对上文“创造力”的回应,又是对新的认识的深化,承前启后,意味深长。“在阅读那些戏谑经典的作品和那些在历史中自由穿越的故事时,我们都能感知到来自民间的‘毛茸茸’的智慧的活力。与五四文学革命那种有理论依据、有组织的活动方式不一样,当代网络文学对感性的解放和叙事艺术的变革是悄悄的,甚至是不自觉的,但其影响力慢慢显示了出来。”

三是对网络叙事的重新定义,这样的定义是包容的,也是建设性的预判。“中国当代网络叙事缺乏先锋文学的探索性,它继承的是传统文学手法,兼及对时尚文化元素的吸收。网络小说的写作者在写作艺术上并不圆熟,但他们粗糙、凌厉的文字之中有独特的个性,往往能冲破主流叙事的束缚。网络叙事的意义不是确立一种价值标准,更不是确立一种真理或本质标准,而是生成一种新的趋向,是人的总体经验的构成之一部分,网络叙事也相应地成为一种美学形式。”

四是从价值层面上对网络文学叙事的未来提出中肯的构想。放眼世界,当代中国文化的新的价值体系正在生成,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仍旧需要经过时光的淘洗。这也是全书写作的精髓所在。“欧美的网络文学作品主要以实验性的超文本作品为主,而中国网络文学的主流在艺术上并未有根本的革新,网络叙事复活了讲故事的传统,是对当代文学感性解放内在脉络的赓续。就目前网络文学的实绩来看,其主要功绩不在于奉献经典作家、作品,而是促进文学阅读、写作活动的大众化,促进文学形态的丰富性,通过影视、游戏改编等途径衍生出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形式,文学对生活感受的处理毕竟是需要艺术修养的,是需要技巧的,也是需要智慧的,在这个层面上,感性的丰富只有上升到理性的深思才是有意义的,这也是网络文学在参与当代文化建构中为读者们所期待的。”没有这样的砥砺的过程,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完善的。所有的研究与总结当属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正是有着这样热忱的批评意识和对这份批评的接受,中国网络文学才能真正在历史长河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话语,以致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自信中的重要的篇章。

纵观全书,作者在“上篇”将网络文学中的文学类型与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相结合进行了全景式的论述,其中选取了“后现代”“视觉文化”“亚文化”“性别文化”“通俗文化”为代表,从“都市言情”“武侠”“侦探”“女性写作”“内容与形式分析”等方面,从微观上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的谱系,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全景图。在“下篇”从生产机制和文化空间,以网格状的逻辑体系,将网络文学的生成空间、运行空间乃至意识形态空间对网络文学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全新的,《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将文学实践作为第一现场,采用传统的逻辑推理兼“田野调查”等实证手段对网络文学的“市场性”“社会性”“意识形态性”进行综合考察,既防止以偏概全,又杜绝了经验主义的武断,体现了作者从文学发展实际出发,与时代同频共振,参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周志雄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2019-04-15 □吴长青 1 1 文艺报 content49146.html 1 《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