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中国

一缕乡愁廊桥梦

□林晓云

水是春的使者,是万物的精灵,唱着歌的暖意,顺着季节的迂回与春相恋,一季一季地把春推向柔情。

千百年来以山寓居的泰顺人逢山开路、逢水架桥。在飞瀑、水潭、涌泉、山涯间,他们腰缠吊索,用简陋的工具削山切壁,肩扛背驮。从重峦叠嶂的山水中开出一条通天大道,一座座廊桥从此便有了历史的厚度。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一座很抢眼的木拱桥,因其形似彩虹,故名虹桥。虹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它的建造昭示着中国桥梁技术的一个巅峰。许多研究中国桥梁建筑史的专家认为,自清代中期以来,木拱桥的造桥技术失传,这道美丽的彩虹已经消失,它只存在于张择端的名画中。这种认识直到1980年才有所改变,那年,桥梁专家在浙江文物普查里发现了这个惊天秘密:“泰顺境内有几十座形状怪怪的八字拱桥”。几位专家迫不及待地赶赴泰顺,当群山里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廊桥映入眼帘时,他们惊呆了:“这不就是失传800多年的虹桥吗?”

她朴实得像一位洗尽铅华的妇人,安静地横跨于两山对峙的峡谷中。褐色的板木为衣,青瓦为帽,掩不住那曾经娇美的容颜。

因为廊桥,泰顺山村变得绮丽又神奇。数百年后,一群远方来客,因古廊桥不远万里慕名相聚。

故事在春意的时光中慢慢走近……

泰顺廊桥以其独特的传统营造技艺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其学术研究价值在世界上是不可替代的,在古桥技术研究领域被称为“侏罗纪公园”,是北宋时期虹桥结构的变体。堪称世界桥梁史上木结构桥梁杰出典范的泰顺木拱廊桥,也就有了“桥梁活化石”之誉,具有珍贵的考古价值。

在其兴建之初,村民借以建于水尾的廊桥及桥旁的庙宇、古树来“锁关”,锁住财气,留住吉祥,于是“杠梁已成,人不覆危”。后来,廊桥功能日趋多元,融神灵祭祀、交往娱乐、文史传播、景观地标等于一体。人们捐资出力,共同兴建廊桥;祭祀神灵,举办民俗活动;休息聊天,看戏观评书。廊桥这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在这崇山峻岭中,在自给自足的传统村落里,已成了村落营造中的一部分,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廊桥丰富的文化功能,也使之成为地域文化及中国传统乡土文化鲜活有力的记忆。

工艺师们按照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需要设计各式桥饰艺术作品。桥头上的土地庙承担着桥梁守护神的角色。各类学者、文人从各个角度创造着桥文化。如众多的桥联、桥碑、桥名、桥画、桥梁摄影、桥梁书法、桥梁故事、望柱、桥梁文学作品、桥梁影视作品、桥梁网站等都是桥梁文化的产品。

在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的传统村落,人们在廊桥上交流信息,同时,廊桥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文化创作的重要题材与载体,于是,廊桥这个奇特的公共空间,成了多元文化的承载物。

“廊桥起源”、“廊桥之子”、“桥梁建筑”、“廊桥工艺”、 “造桥民俗”的创作主体因历史而触发的现实的感悟,从而使桥语获得博大的历史意蕴和延展活力。

大凡人们普遍向往的名城胜迹,总是古代文化积淀深厚、文人骚客留下较多屐痕与墨痕的所在。廊桥的祭祀文化、尝新节、文昌阁文化、木偶文化,让已逝的风烟在眼前重现华采;“廊桥劫难”,“全城搜救”“痛定思痛”的过程在历史中留痕,存在与虚无、永恒与有限、成功与幻灭的不倦探寻,都在新的境遇中展开,给了我们远远超出生命长度的感慨。

泰顺的山川呈现出画一般的精美、梦一样空灵的形态,人们登临远目,抚今追昔。就这个意义来说,赏鉴自然,实际上也是在观书读史,体味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智者留在这里的神思遐想,透过“人文化”的现实风景去解读那灼热的人格与鲜活的事件。

全书以泰顺国宝非遗廊桥为主线,以浩瀚厚重的区域文化为载体,以不同时间和相对应的空间为背景,用散文笔调讲述了百年泰顺逢山开路,逢水架桥,舍小家,为大家,创造、传承、保护一座座风情各异的非遗廊桥史事及勇敢勤劳的泰顺人。在我看来,廊桥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也见证着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至德至美至仁至善的薪火相传。

2019-06-14 □林晓云 1 1 文艺报 content50069.html 1 一缕乡愁廊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