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从电影《小巷管家》看基层治理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10月26日,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都唯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电影《小巷管家》首映式于北京市档案馆举行。本片由巩汉林领衔主演,张英、方清平、巩天阔、张兆北、张京生、翟小兴、孙茜等联合主演,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导演郑昊执导,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马铨联合导演。

随着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的基层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全市越来越多优秀的“小巷管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们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但是他们饱满的工作热情、智慧的工作方法、积极的工作态度,成为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的宝贵财富。

配合今年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策划、制作完成的国庆献礼影片《小巷管家》,以全市2.3万名小巷管家的先进事迹和“街巷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将北京市的基层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集中表现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感人故事。电影坚持以正为本、以情动人,展示了幽默而不夸张,感人而不煽情的京人、京事、京味,以及地道的京韵文化。

电影《小巷管家》将基层党建工作用艺术化的形式进行宣传报道,表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的工作风采和工作状态,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宣传方式,提升了宣传效果,并为今后的党建宣传工作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电影旨在让北京市的工作宗旨和工作内容深入人心,让同行得到经验,让群众能够理解,让社会能够支持。电影《小巷管家》采用了“即时电影”的新型创作理念,将正在和即将发生的政策与工作及时地融入剧情之中,以国庆100天倒计时作为时间线索等,最大程度地贴近和反映了现实。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作为国家最小的细胞,一条小巷里发生的变化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小巷管家”的生活恰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记忆,更是无数生活、工作在基层的党员、干部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见证。专家学者观影后对该片作出评价。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该片主题鲜明、紧跟时代,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尤其关注到了新时代背景下小巷基层党员的作用。全片始终贯穿着一种辩证的思想,小巷伴随时代的前进走向现代化,但小巷并没有一味丢弃传统。片中,寄托着乡愁的吴奶奶的老面馆被搬到一个条件更好的宾馆里,大家吃起来更卫生更方便,这实际交代了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化的必经途径,一是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二是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影片若能在对话方面再节制一些将更好。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谈到,从全世界范围来讲,基层治理都是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街巷吹哨,部门报到”,北京真正在基层治理方面走到了前面,而基层治理离不开影片中像赵大爷一样无私奉献的百姓,他打通了个人与社会的界限,实现了自我成长与社会工作的统一。影片《小巷管家》更是在价值层面、思想层面、道德层面与情感层面与观众搭建起美学共同体,影片的叙事节奏再快一些将会吸引更多年轻人观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峰认为,该片的政治意义在于,影片通过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该片的社会意义在于,小巷里发生的平凡小事呈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与社会关系。该片的文化意义在于,小巷管家解决问题时往往不是只依托冷冰冰的一般法治,中国人的美学观、价值观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该片呈现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胡智峰同时表示,电影实际上能看到电教片、纪录片、故事片三种类型的混合痕迹,略显直白、拖沓的一些问题或与创作过程中不断调整类型定位有关。据悉,本片已于10月29日与全国观众见面。 (许 莹)

2019-10-30 1 1 文艺报 content51975.html 1 从电影《小巷管家》看基层治理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