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学评论

乡土地域小说的多维拓展

□王 干

以地域为圆心,以乡土为经,以历史的流变为纬,是这些年乡土地域小说的基本框架。在上个世纪50年代,较为有影响的有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三家巷》等长篇小说,最为经典的则是陈忠实的《白鹿原》。湖北作家陈敬黎的长篇小说《汀泗桥》则是向他们的致敬之作,这部小说洋洋洒洒140多万字,展现了近半个世纪鄂南地区的风云变幻、社会沧桑、人情世故,是革命的历史长卷,也是风俗画,还是令人心痛的爱情悲剧。乡土地域小说发展繁荣,艺术积淀较为丰厚,陈敬黎苦心孤诣,以自己的勤劳和执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努力拓展这一乡土地域小说的多维空间。

首先,《汀泗桥》成功地进行了虚与实之间的有机联系。乡土地域小说的一个特点往往以一个真实的地名作为历史和人物活动的空间,让人物的活动有了一个地域风情浓郁的平台,如果拘泥于真实的事件就会变成地方志之类的文字,而历史本身赋予这块土地的史实也会限制小说的翅膀。《汀泗桥》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难题,源于历史,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作家大胆地把100多个真实人物写进小说,有些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些则是汀泗桥的普通百姓,同时又虚构了300多个人物,构成了一部虚实相间的小说图景。这种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转化,需要作家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控制力,《汀泗桥》在处理虚与实的关系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其次,《汀泗桥》在处理地域文化和人物关系方面,让人和地有机结合,而不是人凌驾于地域之上,也没有让地域的色彩和风情淹没人物的主体色彩。《汀泗桥》里面写了大量的富有鄂南风味的方言、俚语、民俗、器物,有些片段可以作为风物志来考察,可以说是一部汀泗桥的民俗小百科全书。但风俗只是小说的环境要素,汪曾祺先生说过:氛围即人物。人物的命运是长篇小说的灵魂,人物的塑造是长篇小说的终极任务。《汀泗桥》在这一点上没有走偏,始终以人物的塑造为中心,写出了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小说着力打造的刘来宝、周秀梅、张海量三个人物,既烙上汀泗桥这个地域的文化色彩,又从历史和人性双重视角去描写他们性格的复杂,描写他们的命运在革命战争背景下的成长和变异。尤其对刘来宝和周秀梅情感冲突的描写,符合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写出了江汉一代女性的特性。周海量在整篇小说中的性格的多面性和变化性是时代造就的,也是人性在被拷打时的多重表现。

《汀泗桥》有史诗的写作野心,在处理史与诗的关系上也做了努力和尝试。140万字的篇幅注定是要往史诗的格局上去做的,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在汀泗桥古镇这个空间出现的时候,戏剧性会很强,但陈敬黎却用诗人的眼光来化解这些大历史的宏大叙事,在历史碎片中探寻人性的光芒和晦暗,尤其是那些风俗、乡情、土语的生动呈现,让历史的枯燥在日常生活的滋润中变得富有韵味。

当然,这部小说还可以写得再精彩一些,尤其是作家对历史、对生活的提炼还显不够,铺陈有余,精准、精练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长篇小说。

2019-11-18 □王 干 1 1 文艺报 content52248.html 1 乡土地域小说的多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