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中国

《杂话建筑》:从中国建筑透视中华文明

□罗健敏

2019年年底,一套专门侃谈建筑的《杂话建筑》受到读者广泛关注。这套书共分《变化的建筑》《记忆与传承》《树木与房子》《寻宗与觅迹》《探秘老北京》5本。作者张克群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也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退休以后来了兴致,研究建筑历史,一本接一本地出版了许多讲解建筑的书。

最近的这一套,是专门写给不搞建筑的朋友们看的。目的是想让不搞建筑的人读了以后,能多懂一些建筑方面的知识。

这套《杂话建筑》的著成、出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水到渠成。近几年我注意到,各行各业的广大民众对“建筑”的关注显著增强。

是什么原因呢?

是不是古建、古村、古镇、古城拆得让大家心疼了?

是不是新城市建得越来越没味道,引人念旧了?

路越宽,汽车越多,交通反而越不顺畅,是不是让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城市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

尤其是北京,不但没了城墙城门,胡同也在逐年消失。

人们不禁惊问:北京还像北京吗?

……

这些引发国民关注的问题,已然不是开发商层面的“房地产”属性,而是建筑的历史、文化属性,是它的“建筑学”属性。

大家关注“建筑学”了,这是广大民众文化水平提高的表现。

张克群建筑师在这时把一套讲解“建筑学”的通俗著作呈现给大家,的确是恰逢其时,应运而生。大家在关注建筑,关注城市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基本建筑知识的不足而受阻。工程知识、历史因素、艺术修养,都影响着我们对所居住的建筑作出研判。

那么,我们有必要都懂点建筑吗?这要看我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只是挣钱过活,穿衣吃饭,就真不需要懂什么建筑。但若想做一个活得明白、有文化的人,咱们真有必要懂点儿建筑。这里说的“懂点儿建筑”,指的不是会从开发商手里买房子,而是去发现我们日常身边的建筑承载了什么?建筑师张克群用5本书,给了一个最浅显、最简要的解释——中国建筑传承了中华文明。

5本书里,除了一本是介绍西方建筑史,其余4本讲的都是中国建筑。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至今仍延续未断的惟一一个。另外三个,美索布达美亚文明(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已灭绝了,唯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不曾中断。那另外三大古文明的古文字已经成了谜,连史学家都认不得,更不要说普通百姓。惟有中国,我们说的话、写的字仍然是从几千年前传承演变下来的。这样了不起的中华文化是有文字记录、实物承载的,而它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便是建筑。

人类文明能从简单到繁杂,从低等到高级,不断传承、发展、进步,都是因为人类为自己建造了可以居住、可以读书、可以生产的种种建筑物。而且恰是这些建筑物的演变与进化过程,让我们得以了解先贤走过的足迹。

我们惯常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等词语来形容中华文明,说惯了、听惯了,可是我们真的学明白、学深了吗?住在北京的人对书中说到的北京,又知道多少呢?生活在江浙水乡、闽粤徽赣、川蜀黔贵、晋冀鲁豫、山川平原的人,对自己家乡的古村、古镇又知道多少呢?如果承载着我们历史的这些载体全部消失了,只剩下千百座仿西方城市、假“现代”建筑,中华文明还剩什么呢?

欧洲人占领北美大陆后,不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更是彻底毁灭了印第安文明。葡萄牙、西班牙占领南美,也毁灭了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历史一再提醒我们,要在保卫国土的同时,还要保卫中华文明。

这一层意思,张克群通过有关建筑的轻松故事,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她像讲故事一样,告诉大家房子如何从地基开始,一步步盖到房顶,把复杂的木结构解剖开来,一目了然;她像讲故事一样,把老北京的选址、造城、城里的道路格局、大街与小巷的关系、北京的水系、规划北京、建造皇宫的那些名师巧匠等等都告诉你;她像讲故事一样,把中国最重要的佛塔、寺庙、道观的来龙去脉提示给你,待你下次旅行时,能带着基础知识去现场,亲自解开这些建筑的奥秘。

你会发现,原来东直门、西直门、崇文门、宣武门等等所有带“门”字的地名,当初那里都是有城门的;所有有“口”的地名如菜市口、珠市口、鲜鱼口,当初那里就真的是个专门市场;那些有池塘、河道名字的地方,当初真的有水有河。

你会发现,古建屋脊上的一排小兽不是小狗,各有其名,各有故事;门前一对石狮脚底下踩的东西不一样,表情也不同;明清斗栱与唐宋斗拱大小差得很多。还能明白,古人用纸糊窗户而不是玻璃,为什么不怕风雨?赵州桥的哪一个优点,比西方早了上千年?应县木塔经风雨、雷击、地震,缘何屹立不倒?书中语句,严谨中不失风趣, 但由于信息量太大,每件事都无法细细展开,感兴趣的读者可能就要去查阅更多专著了,慢慢地自然会成为一位见多识广的人。

张克群在为读者提供趣味建筑知识的同时,也绘制了许多一看便懂的插图。

这些插图,也是这套书的一大亮点。讲建筑的书一定要有相应的图,让读者看到所谈及的建筑的形象,以便还原日常。但是这套书的建筑插图主要是手绘图,这便显得更为难能可贵,包括建筑、雕塑、总图、人物等1180余幅图,都由作者一手绘就,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普及建筑知识,该书作者大有功劳。

2020-02-12 □罗健敏 1 1 文艺报 content53403.html 1 《杂话建筑》:从中国建筑透视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