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谭

采录和展现语境中的民间文学

□黄 涛

采录民间文学的口头文本及其语境信息,最大程度展现民间文学的原貌,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主要学术追求和工作创新之一。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口头讲唱、身体展演的文学样式,以讲唱文字体现的文本只是民间文学原貌的一部分。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于其语境之中。因而采录民间文学应关注其展演形态的完整样貌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民俗生活,并尽量充分地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把讲唱语言连同其语境信息记录下来并展现为搜集成果。过去以“三套集成”为代表的民间文学搜集成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采录和展示民间文学的语境信息方面存在缺憾。

以谚语的搜集整理为例。以前绝大部分谚语集子只是将谚语文本汇编起来,而不说明其讲述情境、“意在言外”的地方知识等,也不标注讲述者、讲述时间地点、采录者等相关信息,这就使得那些鲜活生动、特色浓郁的谚语变成语焉不详的干巴巴的句子,而且从科学利用价值来说是来源不明的不可靠资料。

1998年7月我在河北省景县黄庄搜集到一条谚语:“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如果只将这10个字的谚语文本收到某个集子里,就显得干巴巴的,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不能为读者充分理解。这则谚语在我搜集之前从来没有在文献中出现过。其中“毁稚苗”的“稚”字的发音在当地方言中同“知”音。我在与一位时年60岁、担任生产队会计的男性农民推敲几次之后,根据谚语的实际意思确定为“稚”字。这则谚语的意思是:老婆还是原配好,离婚不如凑合着过。这是当地故老相传的谚语,通常用于劝阻别人离婚,特别是老年人用它来劝诫年轻人不要轻易闹离婚,带有“老话”固有的权威性,能给后辈造成很大的舆论压力。其表意的效力主要是靠“毁稚苗”这个比喻来实现的。“毁稚苗”就是将头茬未长齐的庄稼幼苗毁掉,重新播种。农民依照农时播种豆子、谷子、棉花时,常出现头茬苗出土太少的情况,特别是种豆子。因为豆芽开始就是双瓣的,破土较困难,如果刚下过雨,地表结起硬皮,豆芽就难以出土,或者顶起硬皮,但无力将它完全顶开;用手替它揭开硬皮,又往往将豆芽也连带拽下来。豆种耩得太深了,豆芽也钻不出来。这样就造成出苗不够的情况。一般在播种五六天时,能钻出的豆芽就大部分出土了,到十来天时,见该出土的已出来了,未出土的已无希望了,只得在未长出豆芽处补种,再过五六天,如补种的豆子仍然出土的太少,眼见这一茬豆子总体上出土情况太差,有的农民就把这茬豆子全部毁掉,重新播种。但由于播种的时机已误了20天左右,或由于与前次类似的原因,重播后长出的豆苗往往还不如前次的,农民就十分后悔将头茬庄稼(也就是“稚苗”)毁掉:既浪费了豆种,又白费了力气。这种深切的后悔之情是每一个农民都有切身体会的。用这种耕作经验来比喻休掉前妻而后妻还不如前妻的情况,分外生动、贴切,用这则谚语来劝阻别人不要闹离婚,特别有说服力。这则谚语还包含着过去当地男子娶媳妇的一般经验:娶媳妇又叫“成家立业”,关系着本家族传宗接代,是男性农民一辈子的头等大事,但很不容易。因为一般农民家庭经济拮据,娶媳妇要盖新房、送彩礼、买家具,花费巨大;尤其是一家如有几个儿子,为娶媳妇要花掉多年来省吃俭用的钱,甚至债台高筑。离婚再娶,对一般农民家庭来说就是败家的事,经济上难以承受,所以离婚不如将就着过;而如果离婚再娶的后妻还不如前妻好或者未能再娶,就会终生后悔。以上关于“毁稚苗”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民关于婚姻的认识是这条谚语所包含的民俗生活信息,都是谚语所隐含的重要背景知识,非本地人一般从其字面上看不出来,而对本地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故搜集整理这则谚语需要说明这些语境信息。以上是那位老年村民对我讲述的内容。另外我还获得了另一位青年男性村民向我讲述的关于这则谚语使用情境的事例资料:1992年24岁的他要跟前妻离婚,因为婚后感情不好,而且婆媳不和,头胎生了女儿后,他的母亲更是屡劝他离婚。这时邻居中的一位60岁高辈“大奶奶”就劝诫他:“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差不多就算了,又有孩子了,凑合着过吧!”他听了感受到很大压力,但离婚之志已决,就诚恳地跟她解释:“大奶奶,不是我不想好好过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大奶奶”见他不听,就带气讽刺他:“你不听,看离了你找谁去,现在说个媳妇容易吗?到时候你说不上媳妇,就得赶集称上五斤肉,晚上放被窝里抱着吧!”他听了很受刺激,6年后提起此事仍然愤愤不平。这个事例也显示出当地两代人婚姻观念的差异,显示出这则谚语的实际效力的显著变迁:老年人将它当做应当遵守的信条,而这位年轻人已当它是“老俗套”了。将上述背景知识和事例资料写入这则谚语的释义,并注明调查时间地点、讲述人信息、调查者信息,就是对这则谚语的比较完整的解释了。

有人说:谚语、谜语、俗语这些民间文学形式本身篇幅很短小,而附加的释义和相关要素说明却占那么大篇幅,不是很累赘烦琐吗?有那个必要吗?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充分认识语境信息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认识这些短小精干的民间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的特点。篇幅如此短小的作品体裁能够注明语境信息,那些篇幅较长的作品体裁就更能做到,也更应该这样做。当然,如果加上相关的图片、录音、视频资料,则能更多地传达语境内容,可将这些资料存入数据库备查,或者处理到卷本内与相应作品文字配套的信息码里,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码看到这些视频或音频信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前沿学术取向发生了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的转型,民俗志书写、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成果也应该追求和体现这种转型。《大系》关于采录和展现语境中的民间文学的编纂原则体现了民俗学研究前沿学术潮流,也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符合民俗文化根本属性的重大创新。

2020-07-31 □黄 涛 1 1 文艺报 content55706.html 1 采录和展现语境中的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