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作品

戍边的年轻人

□韩 毅

我曾服役的边防团有一位年轻人,大家习惯叫他“辉儿”,是在2008年和我同批到边防服役的干部,那时他还不满19岁,是全团最年轻的军官。

我第一次见到辉儿,大约在2009年冬天。那时,我被抽调到川井苏木训练新兵,某天自食堂返回宿舍途中,看到一名肤色白皙、五官俊朗的年轻干部迎面走来。我向身边战友打听到:“这玉娃是谁?”战友回答:“是机务连排长辉儿,咱们团的颜值门面。”那时我到这片大漠快一年了,身边除了糙汉子就是驼、马、羊、犬,猛地见到辉儿,欢欣雀跃,就跑去和他打了个招呼。辉儿待人很热情,介绍自己是来自乌兰察布市的内蒙大汉,声音干净醇厚,嘴角挂着暖如三月阳春的微笑,亲近极了。后来,我们逐渐成了朋友。新训任务完成后,我便回到了边防连队,与辉儿再见面已是一年半之后。

2011年夏,我时任团作战训练参谋,到索伦边防连蹲点指导试点任务,辉儿正巧在这个边防连任副连长。听说辉儿刚到连队不久,驻地的几户牧民纷纷到连队为女儿提亲,甚至将百匹马和数百只羊作为嫁妆,好几次把辉儿羞得和大姑娘似的,成为当地很长一段时间的趣事。朋友相见自然欢喜。我本想见面就此事调侃他几句,但看到他满脸沧桑的样子后,心里突然酸酸的,玩笑话堵在嘴边,只拍了拍他,说了句“辛苦了,兄弟”。后来我悄悄问他,“边防连队还适应吗?”他告诉我:“初到这里,满眼的戈壁沙漠,当时就想着怎么熬得下去?自己肯定熬都熬不下去的。后来,也就习惯了这一方荒芜之地。”

2014年,辉儿已任边防团特务连连长,饱经边防历练的年轻人早已褪去稚嫩,成为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是在那一年,辉儿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4月份的北疆寒风刺骨,边防团组织当年首次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辉儿作为连长,负责连队投弹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新兵小杨握着手榴弹走进投掷区,摘掉防潮盖,紧握手榴弹,压住保险片,按照投掷规范细致地做着每一个动作,但由于过于紧张,当做出投掷动作时,手榴弹瞬间滑脱到脚下,自己却丝毫未察觉,依旧按照预定动作弯腰蹲下。辉儿看到这一幕,眼看没有时间跳进避弹坑了,他拼尽全力猛地拽住小杨,奋力将他拖走,就在卧倒的瞬间,手榴弹在距离不到两米的地方爆炸了。短短两三秒钟,辉儿经历了一场生死,也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也是在2014年,边防首次编配女兵,这对糙汉聚集的边防团来说,是一件喜人的大事。但部队领导为女兵的管理犯了难,毕竟边防团是部队出了名的男人堆,甚至连军犬、战马都是公的,担心女兵娇气难带,糙汉子们又不知轻重,一时之间女兵排管理成了烫手山芋。最终,女兵排被划给了辉儿的特务连。女兵们为能有一个英俊、单身的连长雀跃不已,甚至将这作为初到大漠的惟一慰藉。但让她们始料未及的是,辉儿带兵是个不懂得怜香惜玉的狠角色,他常说:“边防来当兵,男女都一样”。从一天两次三公里跑到通信专业训练,从值班值勤到农副业生产,女兵排一样也没落下,一段时间下来个个晒得黑不溜秋的,战友们常开玩笑说,难怪找不到对象。但女兵们却很喜欢辉儿,退伍时哭得伤心极了,她们说是连长让她们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军人。女兵排长不知何时被拨动了心弦,几年后战友们参加了她与辉儿的婚礼,大家拼了命地灌辉儿酒,像是告别一段单相思的回忆,又像是为凯旋的英雄敬上美好的祝福。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身边战友退役、调迁,同一年到边防的二十余名军官仅剩数人还在边防服役。每当有战友离开时,辉儿总是默默送行,当离开的战友回团时,辉儿总是会挂着那阳光般的招牌笑容。记得当初我离开边防去读研究生时,辉儿给我送的行,临上车前,他拍着我说“离开不容易,加油”。两年多后,我毕业回到边防,那天乌拉特草原下起了小雨,辉儿站在团部门口接到我,微笑着说:“欢迎回家”。前不久,辉儿的孩子出生了,比预产期早15天,当家属羊水破了的时候,辉儿还在边境线上执行任务,那天我给他打了电话,听到的是辉儿哽咽的声音。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那份阳光背后深藏的坚强和歉疚。

自古边关多艰险。前段时间,中印爆发了边境冲突,我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了戍边军人的坚守和牺牲,也让我思念起驻守北疆的战友。如今的辉儿,已在边防工作12年,早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边防营主官,守卫着祖国北疆数百公里的边境线。也许那副清朗帅气的面孔早已逝去,脸颊上满是烈日和风沙打磨的痕迹,但留下的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铁血情怀,是边防军人枕戈待旦、负重前行的骄傲和荣誉。我曾问辉儿:“你啥时候离开这里?”他认真地想了想,说道:“我舍不得这身衣服。”这里虽然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喧嚣人烟,却有高耸的哨塔、神圣的界碑,有巡逻路上的点点滴滴,有在地表温度60摄氏度的戈壁上狂奔的痛快,有穿着棉大衣站岗放哨,却仍冻透骨头的滋味。冷的边关热的血。像辉儿般坚守在边境上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青春汗水标绘着祖国的边防线,用忠诚捍卫着祖国尊严,用生命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壮美华章。

2020-08-17 □韩 毅 1 1 文艺报 content55969.html 1 戍边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