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谭

浮木立庙香火不绝

如意娘娘是渔山岛岛民的海上平安孝神,其清朝时期始建于北渔山岛上的庙岙,据称也是由于如意娘娘的存在而命名的。

追根溯源,如意娘娘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木板(木头)说:据渔山岛渔民徐七寿老人讲述,渔山岛几百年前就时有福建兴化人来捕鱼,也常有台州、黄岩人来岛铲淡菜(一种岩生海产贝壳类)。一日,有采贝人落崖身亡。后其女从家乡赶到,问旁人其爹在何处身亡,当得知确切地点后,二话不说,纵身跃入海中殉葬。众人大惊,但见从该女投身处浮上一块木板,人们为该女的强烈孝道所感动,也为该神奇木板所震惊,遂以木板雕塑成一尊如意神像建庙于该岛,称之为如意娘娘庙。现任渔山岛村主任柯位楚同样听爷爷讲过这个传说,只不过他说:那浮上来的是一段木头,后来雕成如意塑身。如意是坐身的形象,双手搁在膝上,扶着一块约20厘米宽,100厘米长的木板,与徐七寿老人的说法相一致。

第二种是“绣花鞋”说:在渔山岛住了40余年的原庙管陈金杏女士,听她公爹也讲过此传说:很早以前如意娘娘的父亲在渔山岛劳动,帮鱼老大干活,做长工。他们本来不是渔山人,如意娘娘来渔山看望父亲,上岸后刚好她父亲铲淡菜跌落海中遇难了,如意娘娘就心急,从庙岙跳下海去救父亲,跳下后浮上来一只绣花鞋,有人说这是如意娘娘灵魂的化身,为此塑像立庙。

不管是“浮木说”还是“绣花鞋”说,在如意塑像中均有体现。

数百年来,如意信俗在偏远的小岛渔山代代相传,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完备的民间信俗系统。1960年,去了台湾的渔山人,建设了富岗新村,村中也建有以如意娘娘为主神的“海神庙”。

2007年7月27日,在象山县台办的全力支持下,阔别了50多年的如意娘娘,由台东富岗村村民柯位林率渔山岛的原居民与后代组团54人护送,第一次踏上故土渔山岛祈福祭祖,开创了两岸娘娘神明省亲迎亲新局面。

妈祖如意迎亲习俗

妈祖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等,是我国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始于北宋、源于福建。象山在海一隅,海上捕捞,海上航运,海上贸易十分活跃。尤以县南的石浦港,山环水抱,船路曲折,港内南北两岸,大小船只均可停泊,历来为浙洋中路重镇。石浦、东门、延昌原住户都为早年福建移民,虽与福建远隔千里,却有着血缘渊源,福建人奉妈祖为海上保护神的信仰,也随之传入,据《东门岛志》记载,妈祖曾来此岛,渔民每年择选3月23日妈祖诞辰黄道吉日,扬帆北上岱衢洋捕鱼,举行妈祖寿辰庆典,欢送亲人出海,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当地传说,如意娘娘升天后与妈祖娘娘、瑶池金母结成三姐妹,神灵相通,情感相通,融入妈祖信仰范畴。象山在举办开渔节期间,特邀台湾台东富岗新村如意娘娘进住东门岛妈祖庙,作客省亲,并参加开渔节祈福巡游。其基本习俗包括起身祭、落地祭、守夜、赠礼等。

台东富岗祭祀神秘

中国各地渔民都有“多神信仰”的习俗,台东富岗小石浦村的如意信俗也是一种典型的多神信仰。如意信俗是以如意娘娘为主神,并由民间广泛信奉的各神祇组成的信俗系统。渔民们在惊涛骇浪里讨生活,他们比一般人更渴望安全感。在小石浦村的海神庙里,以如意娘娘为中心,左右两旁供奉的大大小小几十尊神像,这些神祇都是如意娘娘的左膀右臂,有李府元帅、广泽尊王、保生大帝等,也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当第一代小石浦人带着他们的神祇一起来到台湾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如意信俗却被完整无缺地继承了下来。据悉,台东县富岗村的祭祀活动有一套带有神秘色彩的程式,这套程式是祭祀者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也叫“请五营”,是如意信俗中独特的请神仪式。

信仰传承生生不息

妈祖、如意信仰习俗,从现有资料查证,始发地是象山渔山岛原住渔民。后来,从大陆传播到台湾,从象山到台东,从渔山岛到富岗村,并且一直有民俗文化传承人主持祭祀活动。

如意娘娘的界定完全是由当地民众在传说中形成的,包括以后与妈祖的姐妹关系,那位渔家如意少女投海殉父的动人传说,在浙东沿海、象山一带根深蒂固,立庙祭祀,传承了数百年,善男信女众多,至今香火不绝。

以妈祖信仰为特色的东方海洋民俗文化,反映的是和平、平等、共存共荣的精神,对任何国家的航海者或渔民来说,妈祖保佑他们一路平安,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与当地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并融入当地社会,共同发展。如意娘娘具有妈祖同样的精神,她的传说所构成的省亲迎亲习俗,在海洋民俗中独树一帜。

如意信俗,其核心所在正是渔区民众在海洋生产劳动中对战胜灾难、保佑平安、增强奋斗信心的精神所求和历史形成的精神寄托,对社会成员特别是渔民群众提升所信奉的精神品位是有益的,是渔家人民认同感的载体,渔村团结和谐的纽带。

海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海峡两岸如意信俗的传播与衍变 □郦伟山

2020-09-30 1 1 文艺报 content56581.html 1 浮木立庙香火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