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专题

《太行沃土》: 为历史存照 为时代立言

□郭宝亮

《太行沃土》作者关仁山深入河北阜平县采访

《太行沃土》是一部扎根泥土、扎根人民、紧贴现实的新时代大书。作为一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作者站位高、思考深,始终体现着人民性的创作宗旨。作品打通了革命历史传统与当今现实的联系,实现了两种红色文化的无缝对接,而连接这两种红色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性”。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今,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我党“一切从人民出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只有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摆脱贫穷,富裕起来,才是检验中国共产党是否是真正的人民政党的试金石。关仁山在这部作品中,也正是以人民性贯穿始终,以生动的事例和人物,揭示了两种红色时代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好大一棵树,深情藏沃土”,作品根深叶茂,极富活力。

《太行沃土》还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不仅是中国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让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左右的14亿人口大国,全面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是对人类的脱贫事业的巨大贡献,它必将载入人类发展的史册。这部作品以阜平的脱贫攻坚为标杆,详细记录了阜平人民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酸甜苦辣,具有了为历史存照,为时代立言的价值,它必将成为活的历史文献,永远留存下去。这部作品写了京津冀人民对阜平人民的无私支援,同时更重要的是记录了阜平县委和政府如何组织领导阜平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规划、统筹,打造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的系统链条,遵循“扶贫先扶人,扶志气,扶智慧,扶勤劳,扶诚信”的扶贫方针。他们成立职业教育中心,让农民掌握脱贫技能;他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链,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引进白沟手工艺产业链,让农民就地就业,居家脱贫;他们绿化荒山,发展林果种植业,阜平老三样:大枣、核桃、板栗转型升级;阜平新三样:苹果、晚熟桃、葡萄名扬四方;发展养殖业,特别是养植硒鸽产业;异地搬迁,建立新的农村社区等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自然衔接,解决了脱贫不返贫,脱贫更富裕的大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关仁山写出了脱贫攻坚之战中的阜平精神,那就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敢打必胜的精神。这一精神正是革命战争年代一脉相承的奋斗精神。当然,关仁山也写出了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忧虑:那就是如何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指标,只靠一味的“输血”式扶贫,而严重忽视了“造血”式扶贫。“输血”只能解一时之困,救眼前之急,必须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自身的“造血”能力,这才是根本大计。因此,《太行沃土》就更具有了历史文献意义和现实标杆的示范意义。

当然,《太行沃土》首先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文学作品,其艺术追求是十分自觉的。作为小说家,关仁山在处理这种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纪实性作品时,没有只是写事件的过程,而是特别注重写事件中的人。作品上至总书记,下至基层党员干部,有名有姓的人物就超过百人。每个人物在关仁山的笔下,栩栩如生,熠熠生辉。作品着重描摹的县委书记郝国赤、县长刘靖和继任县长贾瑞生,镇长刘俊亮,县扶贫办主任陈业铭,县长助理,县手工业小组办公室主任高利鹏,扶贫干部王恩东、李国良、刘华格,以及骆驼湾老支书顾润金、总书记走访的房东唐荣斌、顾宝清夫妇,陈德印、唐宗秀夫妇,顾成虎等,这些人物或是当地的基层领导干部,或是外派来的扶贫工作人员,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群众,但他们都是扶贫脱贫攻坚战中的英雄,同时又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日常人物。正是这些埋头苦干的普通人物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为共和国的脊梁。这部作品的语言,质朴而隽永,流畅而筋道:像“一切都是清新的。泉水,鸟鸣,风声,蛙叫,这不就是音乐吗?”“胭脂河是温柔多情的,水流舒缓,宽宽窄窄的河面上散发着水草的腥香……”类似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使得作品文采奕奕,极富可读性。

2020-12-25 □郭宝亮 1 1 文艺报 content57991.html 1 《太行沃土》: 为历史存照 为时代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