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同时,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这些话语铿锵有力,语重心长,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新的征程上,做好文学工作和作协工作,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时运交移,文质代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文化艺术产品的质量、品位、样式、风格等的要求日益提高。要坚定不移地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学事业和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服务和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审美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及时感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深刻认识社会观念、物质条件、文化环境和服务对象的新变化,跟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成长与变化,努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科学认识和分析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合理性、必然性,加大深入基层开展公共文学服务的力度,让文学照亮生活,推动文学普及和提高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怀,为提升人民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强化人民追求真善美的自觉意识贡献文学力量。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文学艺术的一切创造,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指出了人民和文艺关系的本质,形象地指出了人民对于文艺事业的重要性。人民的奋斗启迪文艺,生活的底蕴成就创作。文学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学事业和文学创作只有与人民同在,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文学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自觉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中汲取灵感,从社会生活的无尽矿藏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的精神需求中确认自己的价值。要拆除“心”的围墙,更加自觉主动、扎实有效地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不仅“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根据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方式找寻创作的路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人民意识,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把最美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鼓舞人民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奋斗。

2021-07-12 □本报评论员 1 1 文艺报 content60608.html 1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