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凤凰书评

在故事的海洋里

□海 飞

我特别喜欢“故事海”这个创造出来的词,也喜欢徜徉在故事海洋里的那种意境。从古至今,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故事,以及和故事相关的所有的艺术创造。作为一名小说家,我在人性与人心的正反两极之间徘徊,像一名观察家一样观察着世间万物,以及人的精神。追寻一种在小说中意犹未尽,掩卷怅惘,以及不胜唏嘘的创作理想。每一个小说家的文学观是不同的,而杂乱无章的生活和失去了秩序的人生路径,让我的创作也变得没有章法。当我涉及影视剧本创作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另一个深不可测的水潭。如果说小说的水潭,潭边是强光之下,有一片阴暗,充满意象,有轻声细语,流水潺潺。那么影视剧本的水潭边上,则是野蛮生长的各种作物,直接传达的人声鼎沸。

文学与影视的相同属性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大凡名著或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了。大凡著名的小说家,总会或多或少地触电影视。比如奥斯卡金像奖,有很多获奖影片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而国内四大古典名著,对于原著小说和被改编过的影视作品,我们更是耳熟能详。文学与影视,如两条奔涌且相互交汇,又会出现分叉点的艺术大河,她们延续着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内在规律发展,又相互交融与碰撞。特别是在当下,小说按照它的常规路径向前缓步前行。而音频故事汇、网络小说、动漫游戏、剧本杀充斥的时代,故事作为一种商品属性被不停地消费。影视剧本,恰恰是小说和故事属性之间相依存的一种中间生态的文化商品。

在我眼里,小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特别传统的纯文学作品。它的受众其实是小说家本身,以及少量的读者或者评论家。短板是自我迷恋,高举文学性大旗,不愿意“破圈”。还有一种充满了故事属性,这类小说讲究塑造人物、故事构架,属于以消遣为主的类型。此类小说适合作为文化产品改编的母本,类型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通俗类的,语言不讲究,故事有锋芒、机智,有让人眼前一亮之设计,多出现在单行本。还有一种是传统类的,讲究语言、立意,但故事性强,既走纯文学杂志的路子,又走传统出版路子。短板是,故事内容写得相对满,文学性有所欠缺。

无论怎样,小说之间的不同和影视之间的不同,与每个人的长相、性格不同是一样的,都有着自己“恣意生长”的理由。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小说提供给读者,影视提供给观众,而这两类受众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小说中,有一个畅销的说辞,在影视剧中,有一个爆款的说辞。这些小说和影视,在进行着大面积的文化传达,输出的是创作者的价值观。所以,对于大众来说,他们需要这种小说或影视。我们可以总结的是,好小说不一定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但是名著或者经典大部分会。我们还可以总结,影视比小说更复杂,市场考验也更残酷,在资本博弈的市场里,杀声震天,遍地哀鸿。小说比影视相对温情,和风细雨,恬淡安逸,相对在市场上也不见波浪。

文学和影视的长处与短板

长久以来,长篇小说中有许多我们可以引以为经典的作品,无论我看了还是没有看,都整齐地列在我的书架上,值得我学习、敬礼。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沉湎在《春尽江南》的语言与意境中不能自拔,那是属于我的审美。当然,那都是比较遥远的往事了,我那时年轻,日常中嘴边关于文学的话题也很多。当然,反过来说,我们的长篇小说产量丰富,质量参差不齐。传统文学家的艺术优越感相对强烈,并且沉湎其中。相同的,影视作品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既有手撕鬼子的雷剧(现在少了),也有令人叹服的优秀剧本。在我眼里,《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之类的电视剧作品,剧本本身就是一部部十分扎实的长篇,无论是叙事、描述、对话、构架、立意……远非一些无病呻吟的长篇小说可比,而有些长篇,甚至没有长篇小说的构架,只是把一个中篇小说刻意拉长,增加字数而已。

还有一类创作者,几乎是既当小说家又当导演的,比如杜拉斯(她还是制片人、编剧)、李沧东、史蒂芬·金、三岛由纪夫、贾樟柯、岩井俊二,比如王朔和韩寒,比如虹影……这些作家沉迷的一定是创作的不同样式,而不是某一种文艺类别的本身,所以才会乐此不疲。而只有尝试过多种文艺样式的艺术家,才有可能了解小说和影视之间的长处与短板,才更有可能了解到,每一个行业做到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

文学与影视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我眼里,小说影视化可以让小说更为广泛地传播。影视对于像《红楼梦》《三国演义》之类的传统文学经典,未必能做到最精良和准确的诠释。但相对普通老百姓,已经是最大化地帮助他们理解故事与奥妙了。对于小说在受众群的大面积普及,到目前为止,影视作品还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文学作品改编量的增加,或者优秀影视剧中,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量占很大比例,那么毫无疑问,可以说是小说成了影视作品最好的文学母本。这是我曾一度提起的“根”的概念,影视作品有小说的“根”,就相对更容易枝繁叶茂。此外,文学作品能改编为影视作品,置换成文化价值的转变,给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收益带来几何级的上升,同时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创作者,投身到小说的创作中去。

而我们必须要警惕的是,文学作品的改编是否成功,需要靠运气。当改编成剧本后,制片人、导演、演员、主创们的二度创作十分重要。保持原著小说中最好的品相,这是小说作者尽管知道那已经不是自己的作品,但仍然在期盼着的。如果说得严重一些,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在商业化、快餐化,讲究经济价值的前提下,总会产生一些低俗化的作品,那样就不利于文化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小说家保持良好的创作心态。

如果把电影从影视作品中剥离细化,电影是最像小说的一种影像作品,我看到有些文艺电影几乎就是小说的影视化。电影成长带动文学复兴,而电视剧让文学作品得到大众传播,这是相得益彰的。

回到“故事的海洋”,我想到了除“故事海”以外的一个词,混沌。我觉得混沌是好的,是一种生命力,是粗糙中显示着精细的,比如黄河的泥沙俱下,就更像小说,更像故事,而长江虽然灵秀,但像一首诗。小说和影视作品,并不需要过多地去作高低权衡,而兼容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对于一个容器而言,显然不容是一种小器(气)。对于小说和剧本的创作者而言,所有自己最从心的选择都是最正确的路径。而小说作为影视的根,提供了故事最初的母版,也是一件美好的事。你可以深度参与,也可以不闻不问。如果说得通俗一些,写作就是一门手艺活,你出版和上映时的结果(这个结果并不指销量和票房,而是指影响力或者美誉度)的平均值,就是你的手艺在“江湖”中的地位。尽管你仍然可以用大众不懂高雅艺术为自己辩护,但这样的辩护显得十分苍白。

在故事的海洋里,向小说和影视致敬。一个故事的时代终将来临,或者已经来临。读者和观众的需要会证明一切。时间会证明一切。

2021-08-18 □海 飞 1 1 文艺报 content61250.html 1 在故事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