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主题性、思想性与反思性

——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几个特点 □郝振省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有着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他的作品具有一以贯之的主旋律倾向,或者叫做主题出版倾向,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新时期、新时代社会主义作家创作的基本方向,也是出版业要遵循的根本指向。他的报告文学与主题出版,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内在的无缝对接。他最近几年的作品《忠诚与背叛》《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浦东史诗》《那山,那水》《大桥》《国家行动》《革命者》《诗在远方》等,往往饱含深情而又不乏理性,气势磅礴而又内容深刻,指向正确而又没有矫揉造作,他的作品与我们的重大事业贴得很紧,而且已经形成了惯性,是一位执著地为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叙事的作家。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总能在宏大的叙事中阐发出深刻的思想,成为支撑作品的精神力量。比如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桥》,既是一部关于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物质的、物理的、惊心动魄的宏大建设场景及过程之描写的报告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关于以林鸣总工为代表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中国工程专家群体与中国现代工人群体精神的、心理的、思维过程的深度发掘和精准扫描的作品。他在作品中写道:在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在鸦片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抗争基因,在他们的头脑里浸润着的是宋朝名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这就把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勾连了起来。他在作品中写道,林鸣总工可以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中的一些精彩段落几乎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他们对毛泽东智慧的推崇与娴熟运用,克服了建桥过程中施工技术和大海环境双重无知的叠加。这表明了大桥建设的正气歌,其实是中国道路最生动的诠释和解说,中国理论最有力的验证和传播。港珠澳大桥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超越和创造,何建明把一组组令人望而生畏的数据变成了得心应手的、打动读者心灵的工具,以至这本文学佳作成为了大桥工程学的一本辅助教材。该书还记述了大桥工程建设团队既会计算又会算计的经济头脑,包括从国外合作者那里争取我们的利益等等。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反思性特点。这种反思性往往能吸引和感染读者与他产生共鸣,进入他的文学场景,和他一起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思考自己的立场选择,甚至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这种反思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忠诚与背叛》《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等报告文学作品中,比如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本书中,他向国人提出了10个重头问题,我们不妨抽出几问。第一问,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汉奸如此之多?抗战中,党领导的军民有一半力量是跟汉奸和伪军打仗。第二问,我们的民族是否还有血性呢?一个国民党军人的幸存者回忆说,2000多名军队被十几名日本军人押解到长江边上屠杀,没有人反抗。第五问,我们就不能注意点儿细节吗?日本人对自己战争时期的死亡人数记录得清清楚楚,而我们的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者,在不短的时期内却总说“大概”“估计”“差不多”。第七问,我们的内耗为什么总比抵御外敌的力量强?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蒋介石政权和国民党内部的相互消耗、互不信任、各自为政是重要因素。第十问,如果侵略者再次举起屠刀,我们准备好了没有?为什么日本这么一个小国老打我们,而每次我们基本上都是输了。抗日战争我们胜利了,但日本人根本不服。日本人的理念就是,一个日本人可以打垮、打赢100个中国人。记得我在一次活动中作为主持人对他这本书的演讲总结时提出:对日本军国主义,要再认识;对蒋介石和蒋介石集团的本质,要再认识;对我们民族在大屠杀中的种种表现,也要再认识。

我认为,应该从何建明和他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包括追溯规律背后更深刻的原因,特别是在主题出版已经和正在成为国家基本出版制度有机构成部分的时代背景下,揭示何建明作品对当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意义,对未来的文学发展或许会有所启发。

2021-08-25 ——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几个特点 □郝振省 1 1 文艺报 content61366.html 1 主题性、思想性与反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