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副刊

心有山河气自华

——恭和苑见闻 □丛子钰

周四晚上我收到一封来自卢晓蓉老师的邮件,卢老师是严家炎老师的爱人,原来她和严先生住在双井恭和苑养老中心,与周围朋友们相处融洽之余,发现此地老年文化活动甚是丰富多彩,每周有写字、绘画、写作、切磋交流,还有读书会、唱歌、跳舞、手工等多种活动,从中知道了一些人的故事,这些比新中国还年长的人和事引起了我很大兴趣。

恭和苑位于百子湾南二路与黄木厂路交叉路口,内部空间宽敞,大堂对面的走廊上摆满了花花草草,据说是这里的老人种的。进门是一处会客厅,要先在这里填写访客信息,穿过走廊,是各个活动区域,可以下象棋、弹钢琴,甚至还有舞蹈室可以跳舞,另侧二楼有一个宽敞的剧场,名为多功能厅,有时会有歌舞团的演出及各种文艺聚会等。教书法的李老师是1938年生人,在这里算是“年轻人”,前辈们在这个年纪对文艺生活葆有的热忱令人震撼。

1926年,邱鹤翔出生在浙江省常山县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农村,离县城还有四十华里。小时候,村里请来一位私塾老师。他在私塾读到12岁,母亲让他的哥哥送他到县城小学去上小学,在县城读完小学和中学,又考到上海光华大学就读文学政治系,同乡的大学生加上他只有两个。

“当时工科跟文科差不多,政治系就是讲法律方面多一点,跟一般文科没有区别。”邱鹤翔刚从大学毕业就迎来了解放,继续留在上海参加工作。两年后,因为北京各单位缺人才,需要从上海调一批大学生到京工作,他作为被抽调的16人之一,来到了向往的首都,安排在新华书店总店做文书。

1957年,他受到行政处分,被送到天津进行劳教,获解教后又被强制留用,这期间通过书本学习和向工人打听,加上平时爱动脑,他掌握了不少本事,自学木工技术,做家具、盖房子,样样能干。后来落实政策,安置在天津市郊区一个农业合作社当售货员。又过了一年时间,他才终于调回北京原单位,分配做报纸编辑工作,又不到一年,他升任为主编,一直工作到退休。

读中学时,邱鹤翔就是个不安分的孩子。他念的中学叫浙江第一临时中学,有些课没有老师,校长就自己拿着书本上台应付差事,只是为了多领一份代课工资。少年血气方刚,邱鹤翔很看不惯校长的行为,认为应当请正式教师来上课,于是就参与组织了学生罢课。暑假结束后再开学前,他收到一封开除通知。因为无法复学,加上形势混乱,他只好跑到江西继续学业,从那时起遂改名邱陵,一直使用至今。邱陵性情耿直,始终保持着敢于说真话的性格,看到他人的不良作风,他会直言纠正,到了单位也总是提出不同意见,得罪过不少人。他之所以受到劳教处分,与其个性不无关系。

退休第二天,老邱就被一家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印刷厂厂长请去做顾问。有天,一个年轻人来厂里办事,与老邱相聊甚欢。这个叫景舜逸的年轻人是一位专攻石鼓文的书法家,师承著名书画家那启贤先生,后又跟启功先生学字多年,他发现老邱对出版业很熟悉,希望能帮忙出一本书。1990年,景舜逸的第一本书《景舜逸临石鼓文》在老邱的帮助下出版了。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邱陵先生自己也获益匪浅。在景舜逸的鼓励下,他开始学习书法。先从楷书练起,但不久就发现自己不喜颜真卿,而青睐柳公权。按部就班地也学了行书与楷书以及隶书、篆书,逐渐竟也开始在各个书画展拿到了奖。开始只是鼓励奖,后来拿到了三等奖、二等奖,最后在全国出版界的书画比赛上取得了一等奖。

邱陵除热衷于书法外,还协助文友审改书稿,往往还得写序言及编后语,近期即为山东威海的女书画家的《陈伟书画作品集》写序(该书已出版),总之是一位闲不住的人。

邱陵认为,身为老年人也应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不要让自己成为国家和子女的负担,能发挥多少力就发挥多少力。他会给周围的朋友一些写字上的建议,他的经验是:“去书店买字帖,要看着喜欢的、满意的才买,看到讨厌的字体根本就别练。字体要喜欢才能练得好。练到一定程度就脱体了。根据对几种体的理解,集中在自己的字体里面,即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陆玉俊原姓朱,出身军人世家,祖父保定讲武堂毕业,后随孙中山一同闹革命。大伯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被派往意大利学习飞行。回国后在一次飞行表演中飞机出了故障,人没有抢救过来。临终前去病房探望的人中,还有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大伯牺牲后,陆玉俊一家成了革命遗属,她的亲生父亲因此被送去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习。

“西安事变”时,宋美龄前往西安,陆玉俊父亲是专机机组成员之一。后来蒋介石和宋美龄回了南京,随行人员则留在西安由陕军收编参加抗日。父亲在中条山战役中光荣牺牲。父亲牺牲后,陆玉俊随母亲回到老家云南。1942年母亲带着陆玉俊和妹妹,随马帮到重庆投奔继父。一路上年幼的她,坐在马背上的箩筐里,翻山越岭,道路难走,土匪又非常凶恶。有一天马帮在一块大石旁歇脚,大石一侧埋伏的土匪,听到马帮中有人提到陆玉俊祖父的名字才没敢动手。

战争期间,陆玉俊一家在重庆、成都、广元、汉中等地兜兜转转了好几年。四川解放后,继父第一时间去登记了旧军人身份,进行思想改造。接着一家人又回到重庆集中学习。这时陆玉俊已经是十几岁的年轻人了,家属队中来了一位解放军指导员。因缺乏干部,需要从家属中挑选较进步的同志担任区队长、副区队长、宣传员,就把陆玉俊选出来当宣传员,带着大家扭秧歌、唱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前线缺少后勤人员,陆玉俊自告奋勇报名参军,获得批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二后勤干部学校学习财务。于1952年奔赴朝鲜战场,直到1955年才回国,后调往解放军总医院工作,“文革”后转业到地方,在羊坊店街道办事处继续做财务工作。

1993年,陆玉俊从街道办事处退休,终于清闲下来,她就去老年大学学画画,从素描开始打基础,然后是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山水画对于她来说,不仅是陶冶情操的工具,甚至让她从几次大手术中脱险。“当初两次心梗,做了四次手术,搭了五个支架,我都坚持下来,一直坚持到现在。要是不画画可能早见马克思去了吧。画画,陶冶情操,这是最好的。”山水之于陆玉俊更是早年生活的记录。“山沟里出来的人对山水的美是情有独钟,我没事的时候最喜欢看云,包括现在每天早上起来,站在窗户边,看着太阳和树枝都特别入迷。院子的树杈上有个圆圆的东西,好像是一个干果似的在那儿挂着。其实那是一个老树桩的影子,锯掉的树留下了圆圆的树桩子,太阳照上去反射到窗户上。影子和树枝在风的摆动下轻轻晃动的样子,那真是特别有滋味儿。”从云南老家到重庆的景色是她眼中最初的山水画卷,陆玉俊说:“心里有意境、有山河,才能画好山水。”

2010年,退休后的李华丽到老年大学学习Photoshop和视频制作,之前她是一位远近知名的内科大夫,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学医对她来说完全是机缘巧合。李华丽的父亲是一名海关工作人员,经常换防,出生后一家在天津生活了10年,1948年搬去了香港,解放初定居在北京,这里是她母亲的家乡。李华丽读书并不算用功,但因为刚刚解放,国家非常需要初级医务人员,所以初中毕业后,学校可以保送医士学校,当时是一个中专。两年后,学校推荐她去考大学,于是她又到了天津医科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先分配到河北工作,1964年回到北京在大兴县医院,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李华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一心为病人着想,同事和邻居常找她夫妇二人看病,他们为群众义诊数千人次,甚至还几次登上报纸。

学习电脑期间,她也开始接触书法。“我的第一任老师叫夏天民,现在就在双井街道的老年大学。他教得特别好,从颜真卿这些大书法家教起,一笔一画,真是给我奠定了基础,让我从此爱上书法了。第二任老师是首师大艺术系的蒋蓓教授,她是欧阳中石的学生,除了教给欧阳询、褚遂良的书法技巧,还讲了很多书法历史中有趣的故事。2017年,我们搬进了恭和苑,原社工部部长跟我说好多老人都想学书法,但没有老师,你能不能组织一下?我心里有些打鼓:我不过是老年大学的水平,当老师行吗?后终于还是答应去做这个工作,因为我从来都喜欢帮助人。2018年3月就成立了书法组,成立书法组最初人挺多,后来有些人眼睛不行了,逐渐固定到现在的五六个人。开始的时候这些人都不会写,但如今大家已经写得越来越好了。我用Photoshop的技术给他们把字帖放大,每次做两三张,让他们仿着写,这三年差不多印了有200多份。”学员们学习的热情令李华丽感慨万千,她说这些老同志都已经七八十岁了,身体也不好,学习起来却非常认真,每次上课都交作业,令她十分感动。特别是全国第一位唱《江姐》歌剧主角的蒋祖缋老师,她天天刻苦写字,病中也坚持不懈,她勤勉不倦的品格深深鼓舞着每个人。

当老师的过程也让她自己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到恭和苑以后,居住条件变好了,连饭也不用做,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写字。既然是当老师,我自己必须得写好了才能教别人,所以对我也是个教学相长的机会。”

除了书法,李华丽也非常喜欢文学作品,她提到2014年风靡的一首英文诗《我怕》中写道:“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地;/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这首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网络上流传着各种版本的翻译,有普通版、文艺版、诗经版、离骚版等等,而这首诗能翻译得如此漂亮,也证明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丰富性。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读诗对学习书法也有很大启发,让人能更好理解其中的感情和意境。李华丽还提到,文字对于理解文化也有帮助,比如“夫”字要是表示农夫的意思,应该先写土再写人;要是表达轿夫的意思,应该先写两横再写人,因为那个两横是轿夫要抬的杆子;要是表达孔夫子的意思,应该先写天再出个头;要是表达大丈夫的意思,又要先写大再写横,这个例子正说明了汉字和中国文化所拥有的趣味和智慧。

2021-10-18 ——恭和苑见闻 □丛子钰 1 1 文艺报 content62009.html 1 心有山河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