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从开天辟地到共同富裕

□丁晓平

作为一名业余从事历史文学尤其是党史重大题材报告文学创作20年的作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一部能够留得下来的优秀作品,是我的初心和梦想。正是怀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早在2008年创作《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时,我就开始准备和酝酿,把1919、1949和1979这3个特殊的年份作为考察中共党史的坐标点,并以它们为中心辐射前后3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立志完成20世纪中国百年历史从觉醒与诞生、崛起与解放到改革与开放的“时代三部曲”,坚持以大历史观、以文学的方式重述我们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理直气壮地书写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史诗。因此,与其说我在等待着《红船启航》,不如说《红船启航》也在等着我。

2018年9月2日,我第一次来到南湖,登上了红船。我知道,我的瞻仰也是“朝圣”。在嘉兴,我整整生活了十天十夜,采访了我想采访的,看到了我想看的,听到了我想听的,还见识了许多连嘉兴朋友们都没有见识的宝藏。这些档案、文献、回忆录、传记以及报纸、期刊等,都属于历史的原始资料,是历史写作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但回到北京,足足有半年时间,我不知如何动笔,只能静下心来,经常是一个人深夜在台灯下静坐、细琢磨。我知道,我正在做的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每当夜深人静,我坐在书房中,或倾听采访录音,或阅读复印档案,或翻阅嘉兴史志,在思考中回味,在回味中构思,在构思中提升。研究历史是无边的诱惑,写作是无尽的劳碌,我需要闹中取静,在日常的喧嚣中寻觅净土,把史料转化为可读的有趣有益的词汇,既要言之成理,又要读之有味,既要一分为二,又要恰如其分,既要不偏不倚,又要留有余地。这是一个鉴别、选择和叙述、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是费力费神劳累着的,是不急不躁兴奋着的,也是痛并快乐着的,还需要自信和勇气。

中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史学家写史,重实不重文;文学家写史,重文不重实。20年来,我积极探索“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道路,努力追求实文并重,达到文学和史学的统一。因此,我的创作不仅要保证真实、完整,还要生动、形象。如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苦难辉煌、光荣梦想的100年,有关中共党史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历史学家、学者和权威机构编写的通史、简史类的编年史,偏重于史料性、文献性、学术性、政治性,读者在阅读之后往往只能了解一个大概脉络,并不清楚当时的历史现场和人物的细节、命运,党的创建史实际上成了人人知道却又不完全知道的历史。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因此,我决心在《红船启航》中解决这个问题,把党史写活起来,写出活的党史,写出一部兼具故事性、文学性、学术性、普及性的,让人民群众完整、准确、权威地了解并掌握党的创建史的大众读物,力求既真实好看又有趣有益,既有筋骨又有血肉,见人见事见精神,让读者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

从创作实践来看,历史写作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在人人都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让故事依然保持新鲜和悬念,在推陈出新中无限接近和抵达历史的现场和真相,从而让人人都能在历史中看到新意,读出新思想,获得新启迪。那么,我该如何才能完成《红船启航》这个艰巨的历史写作任务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心要在《红船启航》这部作品中完成四项任务,也就是要回答如下四个问题:一是要完整地叙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创立的;二是完整地叙述中共一大是怎样召开的;三是完整叙述南湖革命纪念馆是怎样建起来的;四是完整叙述红船精神是怎样提出和弘扬的。这四项任务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实际上所要回答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时代命题,以文学的方式来解读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本质。

《红船启航》分为《红船劈波行》和《精神聚人心》上下两卷,以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中的这两句经典语录为标题,科学地解决了叙述的结构和逻辑问题,作品的思想高度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上卷《红船劈波行》写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即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在觉醒年代领导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到相约建党和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者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历史),回顾中共一大召开的全过程,全面细微地呈现“从红楼到红船”艰难曲折、劈波斩浪的历史画卷,写的是“党心”;下卷《精神聚人心》写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史(即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关心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和瞻仰红船的历史),回顾红船精神从提出、弘扬到结出硕果的全过程,完整生动地呈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风正帆悬、乘风破浪的历史画卷,写的是“民心”。《红船启航》将历史和现实的两条红线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穿越百年时空,感受百年风云,回溯百年沧桑,贯通了党心和民心,融通了初心和信心,最终以《烟雨红船鉴古今,大浪淘沙见初心》收笔,以国家叙事的文学样本书写从开天辟地到共同富裕的百年史诗,让人们在文学和历史的阅读中看见“穿越百年最美是初心”。因此,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红船启航》的创作所追求的正是对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文学阐释和本色表达,希望给广大读者尤其是比我更年轻的朋友们送上一份新时代的启示,从而更加清醒、深刻地理解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穿越百年,初心最美丽。在采访、创作《红船启航》的日子里,翻阅百年历史,阅读红船往事,追寻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足迹,聆听昔日红船起航地、今日共同富裕示范区人民的心声,也是寻觅、重温和坚守初心的旅程,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革命的思想洗礼。

2022-01-07 □丁晓平 1 1 文艺报 content63195.html 1 从开天辟地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