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奔向我们的星辰大海

——2021年儿童文学创作综述 □纳 杨

2021年对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在新时代儿童文学论坛暨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2021年年会上,当童书出版家海飞发出“走向新时代儿童文学的星辰大海”的倡议时,立刻引起在场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作家、出版人和媒体人的共鸣。“星辰大海”这个年度热词,用在儿童文学上格外贴切。

回顾2021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研究者所形成的良性循环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下,儿童文学在题材开掘拓展、艺术空间探索方面稳步前进,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书写当代英雄的主题创作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可以说,在2021这个重要关口,儿童文学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主题创作的文学品质进一步提升

儿童文学主题创作在经过了多年探索之后,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对主旋律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创作目的更加明确,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从纪实类到虚构类,从小学年龄段为主到兼顾青少年和幼儿,正在形成丰富立体的作品体系。接力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新增加了《樊锦诗》《张富清》《茅盾》《郭兰英》等30种。这套书系由儿童文学作家创作,把中华先锋人物的先进事迹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们在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中感受人物的闪光品质,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熏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打造“革命精神谱·红色故事书系”,推出了《雷锋故事》《“两弹一星”故事》等,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红色精神的传承。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童心向党·百年辉煌”书系16种,由李东华主编,多位儿童文学作家和青年插画师合作,选取百年党史中的重要事件,用绘本的形式从儿童视角去讲述,让孩子们能够更加亲近党史。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不能忘却的少年——欧阳立安的故事》挖掘“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纪最小的一位烈士欧阳立安的故事,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什么能够在黑暗时刻勇敢地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只为了追寻心中正道。从这样一位小烈士身上,可以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红色基因的传承。董宏猷的长诗《中国有了一条船》以宏阔的意象和充沛的情感,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世界社会发展进程相联系,写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建设实践,也写出了支撑着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壮举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一部难得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主题作品。

出现了更多以红色历史为主题的小说作品。徐鲁的《远山灯火》从少年红军梁满仓的战斗岁月写到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再到和平年代回家乡继续默默奉献,这样一位英雄老兵一生都在以自己的奉献和奋斗影响、帮助着身边的人,给身边的青少年做了优质榜样,提供健康成长的精神能量。温燕霞的《虎牍》在少共国际师的成长道路中探索那个年代进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小说以更贴近当下青少年的叙事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可以找到今昔对比下,青少年的精神追求的异同,进而对青少年的精神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有刘海栖的《风雷顶》、连城的《璧玉歌》、陈建波的《少年阿水》、许诺晨的《百年仁心》、吴洲星的《乌篷里的红》等小说,都较成功地塑造了百年党史中的少年儿童形象,鼓舞和激励今天的少年儿童,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传统,投身建设祖国的伟业。

关于时代楷模等当代英雄的书写近年来热度与日俱增。阮梅的报告文学《一个女孩朝前走》借用小说的写作手法,从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童年时期写起,讲述了这样一位有知识、有能力又勇于担当、敢于拼搏的时代好青年是如何“炼成”的,特别关注到她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她的影响,从而让我们看到榜样和家庭应有的样子。徐玲的小说《长大后我想成为你》以一位从机关主动下基层到社区工作的普通人的孩子的视角,写出了社区工作者的辛劳、对家庭特别是孩子的亏欠,也写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精神追求。社区工作者是当下承担社会管理职能最一线最基层的一个群体,他们直接面对百姓生活的种种诉求,甚至是一地鸡毛的琐碎,这些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精神能力的挑战。他们的奋斗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让孩子们树立起积极向上、讲责任担当的人生目标,生发出“长大后我想成为你”的愿望。李姗姗的《羊群里的孩子》、赵国栋的《沟洼庙的春天》、徐鲁的《爷爷的苹果园》、王新明的《山花怒放》、马嘉的《凤凰花开的学校》等一批小说讲述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历史过程中的种种人物和故事,这里有亲历者、有观察者,有被感动的,有从不相信到坚信的,这些都是当下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是中国精神、中国风范的具体表现之一。这些形象所表现出的精神,会以文学的方式留在读者心中,这也是主题创作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诚然,主题创作的难度在于对当下社会近距离观察和书写。作品的成败与作家的眼光站位、知识储备、对现实的把握能力、对文学的理解等密切相关。需要作家多沉淀、多观察、多思考,力求准确描摹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助力中国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

题材拓展与艺术创新相融合,贴近儿童生活

儿童文学作家已经把笔触延伸到少年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定会有儿童文学作家到场。同时,在面对宽广的创作对象时,作家们也在不断突破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创新增强题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小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收获。

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在不断深入。孟宪明的《二十六张古琴》、赵菱的《我的老师乘诗而来》、王苗的《石上生花》、陈曦的《男旦》、王璐琪的《坤生》《锦裳少年》、王新生的《琉璃爷爷和琉璃小子们》等小说让传统文化与当下儿童生活发生联系,写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孩子身边的传承与发展。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近年的热门话题。秦文君的《幸福课》、舒辉波的《天使之翼》、邓西的《鲸歌岛的夏天》等小说写出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首先要面对和处理的就是与父母、亲人的关系。各式各样的成人对成长中的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是各式各样的。作家们从各自对当下少年儿童生活的观察中思考成长的心理轨迹,再把这种思考融入到故事中,带领小读者去看、去领悟。

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让体育运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王璐琪的小说《追光少年》以在亚洲少年田径锦标赛上勇夺冠军的少年“飞人”为原型,带我们走近少年运动员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拼搏精神,一些作家也开始尝试创作以冰雪运动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游戏与青少年成长是2021年的一个争议话题。杜梅的小说《妈妈变小的日子》关注的正是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用文学的方式刻画网瘾孩子的心理、父母的心理,帮助孩子和家长换位思考,理性对待自己的欲望,发现更广阔更有实际意义的真实世界,以对抗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空虚、无助等负面情绪。

曹文轩的《没有街道的城市》展现了作家在艺术创新上的不懈追求。小说把故事和人物规划到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下,通过大量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把人在某种极端状况下被激发出的人性本能描写得淋漓尽致,而这里面,人性美和善在黑暗面的衬托下更加熠熠生辉。王苗的《回眸》把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在今天的孩子生活中穿插过去的故事,感受今日中国的来路,也让我们看到明日中国的希望。谢华的《山楂红了》、张忠诚的《米罐》等小说把目光放在那些特殊儿童群体身上,从他们的视角去写身边的人和事,写他们的思想情感,让读者得以贴身感受这些不一样的孩子。

随着生态文学兴起,动物小说更受关注。这一门类的创作又有了一些变化和突破。黑鹤的《风山的狼》让我们看到草原上人与狼、犬与狼的另一种关系,那是一种来自原生态生活的状态,引发对一些惯常概念的新认知。刘虎的《鸣鹤》把丹顶鹤、鹰、狐狸等东北动物生态圈嵌入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构筑了一个战争、孩子和丹顶鹤的历史场景,大大提升了动物小说的表现领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童话要与当下孩子现实生活接驳已经成为童话创作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倾向。第三届“温泉杯”全国短篇童话擂台赛获奖作品中,多篇作品都是取材于当下儿童的现实生活。获奖作家们在第三届新时代原创童话论坛上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点放在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上,认为童话想象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和叙说,有矛盾的不是童话与现实,而是丢弃质朴的精神而又对复杂现实性思维感到厌烦的成年人等。此外,金朵儿的“真的很天真”系列童话、张惠雯的《水晶孩童》、周敏的《沉默的雄鸡》《大耳狐出逃记》等都是生发于儿童现实生活的童话。小高鬼的《谎言修复师》、黄文军的《安宁的奇幻之旅》等则是在奇幻的想象世界中注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样的童话让孩子在阅读中更有同理心,而其中包含的温暖、善良等人类美好高尚的品质,更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当然,与现实的距离是童话创作的一个难点,非常考验作家的想象力与虚构力。童话创作的现实倾向也反映出当前的巨大潜力。

儿童文学各文体的不平衡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小说、童话依然是主力,报告文学、诗歌散文也佳作不断。翌平主编的散文“童年中国书系”已经出到第四辑,多位儿童文学作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童年,为今天的孩子打开了更多理解生活的“窗户”。童诗创作热度不减。幼儿文学中图画书已成为主要形式,许多优秀的儿歌、童话、童诗、散文等被改编成图画书,也有专门针对图画书特点创作的文本,与绘画相结合,形成别有韵味的图画书。金波、郁蓉的《迷路的小孩》,海飞、杨鹁的《喜鹊窝》,薛涛、郁蓉的《脚印》,汤汤、大面包的《太阳和蜉蝣》,沙沙、姚佳的《我外婆真胆小》等都是文学性较强的图画书作品。

跨界写作呈现新的突破

近年来知名作家纷纷投身儿童文学创作,可以说蔚然成风。2021年又有几位作家拿出了儿童文学“处女作”,比如前面说过何建明的《不能忘却的少年》、阎晶明为青少年写的鲁迅导读作品《这样的鲁迅》。这些作品在儿童生活的表现领域上既有横向开掘,比如荆歌的“成长课系列”小说《托莱多电影》《西班牙爸爸》《你好马德里》把我们带进那些生活在西班牙的中国小孩的世界,蒋殊的散文集《再回1949——那时的少年,那时的梦》集结了24位各行各业的“那时少年”在共和国诞生之时的回忆,通过他们的讲述,可以从孩子的视角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景象,以“平行”的心态去理解今日之中国的来路,也有的是向纵深开掘,比如张炜的《爱的川流不息》把人与所养的动物的情感联系提升到了哲学思考的范畴,肖复兴的《兄弟俩》继续深潜童年记忆,书写童年精神,梁晓声的《人世间童书》是为幼儿创作的生命之书。

成熟作家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时候,首先注意的是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的差别,在他们的创作中会比较刻意地适应这些差别,而这些差别恰恰是儿童文学深层次美学的反映,于是这些作家的思考和实践也就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对儿童文学独特审美的追求,这就是儿童文学跨界写作的意义。2021年出现的两部作品值得深入研究,赵丽宏在写出了多部现实题材儿童小说后,创作了一部童话般的小说《树孩》,发出关于生命的本真的追问,而这正是童话的精神本质所在。小说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被雕成小男孩形象的树根的“流浪记”,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被讲得婉转生动。小说吸引我们的不仅是故事的起伏,小树孩的命运,更是其中关于人性、人心的深刻探索。当没有生命的树根被雕成小男孩形象后渐渐有了生命,小男孩所思考的、疑惑的往往是关于生命本真的,于是这部小说就成为追寻生命本真的书写。无独有偶,孙惠芬在第一部儿童小说《多年蚁后》里,就以富含哲理和诗性的故事探寻生命的真谛。小说设置了一个故事中套童话的结构,让作家以小主人公男孩童童的老姑奶奶的身份出现,童童把与蚁后交往的故事写在给老姑奶奶的信里,一个稀奇古怪的童话故事被放置到现实环境里,生活感和魔幻感并存,而其中的核心就是生命的本真。当把外面包裹的故事去除后,内里的核心会发出启发心智的光芒,这两部作品把儿童文学对生命的追问推到了一个审美新高度。

今年有两部表现军人生活的小说也颇有新意,较好地结合了军人的独特气质与孩童的精神成长。王棵的第一部儿童小说《风筝是会飞的鱼》把南沙群岛上的守岛军人的生活真实而细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很用心地设计了三个人物,守岛军人“南沙爸爸”、初中男孩艾齐、轻微自闭症儿童夏树。为了帮助夏树走出自闭空间,“南沙爸爸”给他写信,讲守岛军人的生活,艾齐则是被大人要求给夏树读信的人。书信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效果,让大人、少年和儿童之间产生了情感的联结,相互支持应对生活的挑战。陆颖墨的《蓝海金钢》也是表现西沙、南沙群岛海军生活的儿童小说,讲述了海军战士和军犬之间深厚的战友情,展现我国海军钢铁意志和爱国情怀。

非儿童文学作家跨界写作儿童文学并不是都很成功,上述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儿童性、儿童心理、儿童阅读特点等是创作的难点,也是常被儿童文学研究者诟病的方面。但成熟作家的文学造诣是提升原创儿童文学精神力和文学审美价值的有力支持,只要作家对童年心存敬畏,肯真心与当下的少年儿童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关切的东西,就能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收获丰硕

张之路的《中国儿童电影百年史话》是梳理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的重要著作,其中很多观念和认识值得儿童文学借鉴。新出版了多部儿童文学理论专著,包括朱自强的《绘本为什么这么好》、陈晖的《儿童图画书的阅读与讲读》、谈凤霞的《坐标与价值:中西儿童文学研究》等。束沛德的《我这九十年:文学战线“普通一兵”自述》为研究儿童文学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文艺报》继续开设新时代儿童文学观念及变革之童诗现状与发展专栏,对童诗创作的讨论更加深入,开始进入童诗创作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有力推动了童诗创作。崔昕平的《回眸百年风华 寄望儿童少年——百年党史中的中国儿童文学》把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放到百年党史的视域中观察,史料丰富,逻辑清晰,论证了儿童文学在“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中的价值与意义。

2021年是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年,从征集、评选到获奖作家作品的宣传报道,几乎贯穿全年的评奖过程,让全国文学界看到了2017-2020年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也在社会上兴起关注当代原创儿童文学的热潮。对儿童文学自身来说,评选过程是对近年儿童文学创作趋势、成绩、经验的一次大总结,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中肯而有启发。比如,王泉根提出现实主义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一脉相承的主潮。方卫平指出,面对新时代,仅仅把新的童年生活纳入题材视野,还只是承担了儿童文学的部分职责,如何以艺术力量洞察童年生活的新现实,如何写出当代儿童生活的新意和深度,如何反映童年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度关联,是儿童文学得到认可的关键。儿童文学创作就是要在看似无从回避的题材、语言、内容等的限度之内,写出童年语言的文学高度、童年情感的文学厚度以及童年精神的文学深度。陈晖提出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要更加重视教育性及思想内涵,兼顾儿童性与文学性,与文化艺术和审美交融交汇。李利芳认为当下儿童文学的核心功能应聚焦儿童全面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打破专业壁垒,推进观念变革和文学疆域重振。徐德霞指出儿童文学作家和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人,心中要有儿童和文学,还要有大视野、大格局,要关心国内外大事,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是写好儿童文学的前提。专家们的这些观点在儿童文学界引起强烈共鸣。

在刚闭幕不久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文学界注入了强有力的自信心和自觉力,描绘了新时代文学应有的样貌,是每一位作家、文学研究者、出版人的努力方向。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朱自强在《儿童文学艺术攀升的路径和方法》一文中所说,“关怀今日之儿童,即关怀明日之中国。帮助儿童实现心智成长的儿童文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始终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少年儿童群体,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拿出相称的文学精品,努力为“明日之中国”打下坚实的精神之基,陪伴和引领少年儿童共同奔赴我们的星辰大海。

2022-01-28 ——2021年儿童文学创作综述 □纳 杨 1 1 文艺报 content63491.html 1 奔向我们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