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全国两会特刊

加强生态保护和基层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

与往年所关注的乡村文化建设方向有所不同,今年,全国人大代表、“拇指作家”马慧娟的议案围绕着加强生态保护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她提出,应加强宁夏罗山生态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力度、再现罗山叠翠;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她认为应当重点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马慧娟出生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四面都是重重大山,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毛驴。2000年,随着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马慧娟等人从大山搬到了中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在这里,移民们共同将红寺堡区从“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建设为“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的美丽家园。而罗山正是红寺堡区当地的“母亲山”,它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中部干旱带上唯一的水源涵养林区和区域绿色生态屏障。

“过去的罗山有‘一年七十二场巡山雨’的气象奇观,草木繁茂。但近代罗山遭遇了比较大的生态破坏,巡山雨已成为传说。”马慧娟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一直在对罗山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2年,罗山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工程逐步实施,生态环境条件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8.13%。马慧娟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宁夏对罗山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工作,让罗山早日恢复“一年七十二场巡山雨”的奇观,罗山生态的恢复对周围各县市以及整个中部干旱区的生态和气候都会带来有利的影响,促进当地农林业发展并进一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在基层走访交流的过程中,马慧娟还注意到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需求。“目前来说乡镇一级的医疗机构在整体的硬件配备方面是比较完善的,最大的需求还是对人才的需求,基层医疗人才的短缺让大家很难实现在家门口看病。”马慧娟认为还是要从根本上将人才留在基层,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政策。

谈到今年关注重点转变的问题,马慧娟解释道,“文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和投入的事业,我会一直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同时也会关注到群众当下最迫切的需求。”不管是文化需求还是基本的生活需求,整体搬迁后的“移民生活”一直都是马慧娟的焦点,她曾多次奔赴移民区采访,讲述当地脱贫攻坚的故事。《走出黑眼湾》以亲历者的身份阐释了移民搬迁政策的伟大历史意义,去年被新华社拍成同名纪录片,在2021年两会期间播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出路》是一部自传体纪实文学,它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讲述了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蜕变。

今年新书的灵感来源依然是在走访中得到的,马慧娟在了解罗山生态保护问题的时候,在当地群众的讲述中得知罗山地区自古就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如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就有过一次长达50年的移民过程。但这些发生在过往的迁徙只是让老百姓遭受苦难,有的甚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只有在新中国,移民搬迁才是真正为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出发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不仅罗山的生态需要我们去保护,实际上它的移民文化也需要被发掘和保护。”马慧娟说,她计划创作一部家族史的长篇小说,将罗山脚下发生的壮烈的移民故事都写进去。

今年是马慧娟成为人大代表的第五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见证的过程。

人大代表需要积极地行走在基层一线,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如何将民众最关切的问题高效高质量地转化为人大代表的议案,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是一个需要人大代表不断去强化自身能力的过程。

这同样是一个见证的过程。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宁夏代表团提出为宁夏建设高铁的建议,2020年高铁正式通车,马慧娟作为推动高铁建设的人大代表一员,受邀成为第一批乘客。“看到自己参与和推动了国家、社会建设的进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马慧娟说,“超越个体的局限性,站在群体的高度去观察、思考、见证和参与,这五年的履职对我来说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过程。”

(中国作家网邓洁舲采写)

2022-03-09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 1 1 文艺报 content63892.html 1 加强生态保护和基层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