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道”的探寻与“路”的选择

——长篇小说《觉醒年代》的史诗意味 □张德祥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是的,百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变,堪称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而这一切,都与中国共产党相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这最恢宏的史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那么,中国共产党怎么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又为什么能堪当大任?龙平平的长篇历史小说《觉醒年代》,用艺术的方式再现了这一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的重心是“觉醒”,一个古老民族的觉醒,决定着一个民族走向哪里,这是“道”的探寻、“路”的选择。我以为《觉醒年代》艺术地反映了这个“觉醒”过程,讲清楚了中国先进分子是如何觉醒的,觉醒了什么,觉醒之后的出发与担当。

《觉醒年代》呈现的历史大“势”,是个什么“势”?1840年之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列强欺凌,在积贫积弱中不断衰落。民国建立后,是不是能够扭转这种颓亡之势呢?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乱哄哄,军阀混战与复辟帝制的闹剧交织,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中国仍然延续着那个被列强瓜分蚕食的沉陷趋势。小说从1915年写起,时值北洋政府被日本胁迫签署“二十一条”卖国协定,激起了流亡日本的陈独秀等爱国人士和众多留日学生的愤慨,他们为国家的主权沦丧忧心如焚。如何才能救中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心怀忧患,尤其是对那些有文化、有见识的士人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朴素的爱国心、责任心驱使他们要为国家寻找一条出路。历史的沉沦趋势必然呼唤着扭转乾坤的仁人志士走上历史舞台。

陈独秀出现了,从日本回到上海,面对时局危机,重新思考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这就是中国人的思想、理念落后了。中国有三纲五常而缺民主与科学,民智不开,民力未发,必然国力衰弱。九州生气恃风雷,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传播新知识,造就一代新人,有新人才能建设新的国家。这是中国文化界的一次新的觉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进分子因精神相通而走到了一起,致力于国民的思想启蒙,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新思想、新文化犹如滚滚春雷在青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小说的主线就是沿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种思潮碰撞激荡,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为劳动人民谋解放、为被压迫民族谋解放的学说,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唤醒民众的力量,只有民众的觉醒才是振兴中华的根本力量。这是最彻底的思想觉醒,这种思想觉醒的结晶就是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产儿,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觉醒年代》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主线,完整地再现了这个思想的觉醒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回答了一个古老民族向何处去才能走出颓势而走向光明。这是一个真正的告别过去,一个全新的创世的开始。

《觉醒年代》不仅呈现了思想觉醒的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批见解各异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思想附丽于人物性格,性格因思想而鲜明。因此,它的故事结构也很特别,以文为缘,勾连起人物关系,时间为经,思想为纬,编织起历史情节。山南海北,五湖四海,或聚或散,或分或和,皆因人物的思想而起。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性格刻画,也多是由文到人,塑造了一大批真实的历史人物群像,形成了该著的一个亮点。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尤其是思想界、文化界的活跃人物,悉数登场,包括那些官场人物以及围绕在官场周围的投机分子,演绎各自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与作用。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到章士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沈尹默、陈望道以及所谓“复古派”人物林纾、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学界名流,或唱和,或交锋,尽显一代学人的风采风骨。最令人欣赏的是那一代学人的真性情,古风与新学相彰,人格与学问比翼,狷介旷达,书生意气,不违心,不阿世,心地磊落。激进或保守,只因见解不同,辩论与争鸣,多是直来直去,可见当时学人的率性之真,客观上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对双方观点的砥砺与修正也大有裨益。值得称道的是,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他们的对话或演讲内容,并不是凭空虚造,大多源于他们的文章或著作,是他们思想观点的形象化表达,准确地表现了这些人物的文化立场、真实学问和人格。

除了这些新文化运动中的宿将名流之外,《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批青年学子,他们就是直接沐浴新文化雨露成长起来的“新青年”: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后来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这一代人的初心,就源自于当年的思想觉醒。虽然在《觉醒年代》中他们还不是主角,但可以看出,这一代青年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启发,眼界开阔,志向远大,使命自觉,尤其是对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陈延年、赵世炎等青年形象的塑造,虽篇幅不多,但意气风发,信念笃定,自负使命,颇具神采,给读者留下一代青年才俊的深刻印象。

还必须提及,陈独秀父子的形象塑造是最动人的篇章之一。陈独秀才气横溢,放达不羁,性格外向。他是思想家,更是革命者,因参加“二次革命”被通缉而流亡日本。东奔西走或东躲西藏,使他不可能照顾好家庭。儿子延年和乔年因父亲“不顾家”而对他积怨颇深,多有不敬。但随着兄弟俩的成长并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来,他们父子隔阂渐消,互相理解。陈独秀特意送别儿子赴法勤工俭学,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他知道儿子今后将会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父子三人这一别,各自走上了革命道路。之后,陈延年和陈乔年在1927年和1928年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生命。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划时代的文化激荡和思想碰撞,《觉醒年代》试图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将开启新纪元的精神觉醒、文化觉醒,复现一个古老民族精神新生的阵痛与希望,视野开阔,人物众多,形象生动,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造。中国百年来的巨变呼唤史诗性的历史演义巨著,《觉醒年代》是对这一呼唤的生动回应,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2022-04-29 ——长篇小说《觉醒年代》的史诗意味 □张德祥 1 1 文艺报 content64595.html 1 “道”的探寻与“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