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与争鸣

留住老地名里的乡愁

□黎 科

地名以诗歌而显,诗歌因地名而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朝诗人刘禹锡那首著名的《乌衣巷》使得“乌衣巷”这个老地名成为这座城市的代名词,散发着南京历史的沧桑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道尽了姑苏城的温柔婉转;“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浔阳历来是历代文人墨客游历之盛地,亦有“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之美誉……

倾听老地名中的文化回响

翻开文学史,许多诗词大家、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中都提到了各色各样的地名。这些地名不但寄寓着古人的乡愁,更成为现代人宝贵的乡情记忆。老地名,不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与人文的深层记忆。从许多古书,如《山海经》《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等,可以查阅到许多古地名的记载和研究。

每座城市都有许多的地名,这其中不乏别具特色的老地名。老地名是留在城市里的历史,寄托了人们的乡愁与情怀。城市特色老地名涉及到地方的民俗、语言、地理等众多文化因素,对于追寻、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场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地名中暗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城市地名具有指位功能及文化传承功能,是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结合体,是城市文化积淀的载体,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体现着城市的形象与风貌。城市文脉是城市漫长发展过程中凝聚的演进脉络、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形态与定位。然而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在地图上消失的老地名越来越多,很多具有底蕴的特色老地名被各式洋地名所取代,造成了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与缺失。

讲述城市故事的形式与方法很多,特色老地名是其中一种。城市里的特色老地名不但代表着具体的空间位置,还是城市某一历史事件的浓缩。地名的稳定性能够保存城市的历史记忆,特色老地名所具有的独特性,又是这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重要基因。

特色老地名体现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和人文变迁的记忆。老地名特别是特色老地名伴随着城市的变迁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微缩了城市个性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不难发现,那些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历朝历代的叠加变迁,老地名呈现出分布密集的特征,很多即使在现代都焕发出极强的历史人文气息。如广州的甜水巷、天字码头、状元坊、豪贤路等,无不浓缩了广州一段历史或民俗。研究地名的变迁,能够探究城市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众多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是城市文脉的重要承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对人们来说,特色老地名则是一段回忆,更是乡愁。老地名承载了人们关于自身族群发展、关于栖息之所、关于古城记忆的深厚的情感。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符号,而是可能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人们内心的一种期盼。地名已然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和象征,也是一种牵动人们乡土情怀的称谓。

地名的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可能是历史事件,也有可能是民俗、语言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地方政策的影响。尤其进入新时代,很多城市大力开展旧城改造,快速城市化加快了地名的演变,很多老地名消失在大拆大建之中。以广州为例,据统计,从1991年到2000年,广州老地名消失数量达1031个。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改造步伐加快,又有1000余个老地名消失。再以北京的老胡同为例,从1980年到2003年,胡同地名消失比例达40%。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城市拆迁、地名管理上的混乱,实际上是缺乏对地名文化、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和保护意识。保护城市历史记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要求留住特色老地名。老地名的更换、撤销、流失意味着城市某一段历史文化的散失,代表着城市特色文化的流失。在城市发展、新旧文化交替融合之际,追求新鲜事物无可厚非,但要认识到留住特色老地名的必要性,在保护中更新改造,留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脉。

强化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

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有助于历史文脉的传承,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从而为推动城市的建设提供隐性力量。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令人欣慰的是,各级各地政府逐步意识到地名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着力启动了一系列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包括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杭州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已启动了老地名保护、地名文化建设工程。近年来,对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也成为很多地名专家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做好城市老地名的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加快地名文化的保护,一方面需要组织人力开展地名文化的调研,将城市中仍然使用或已废弃不用的老地名尽数收集起来,了解老地名背后承载的历史事件,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建立城市老地名档案,掌握老地名保护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应谨慎更改或撤销老地名,针对老地名的调整或变更要多渠道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不让有特色的老地名随意消失。新建、扩建的道路、公交站、地铁站、桥梁等,应尽量使用老地名,在新建、改建中将特色老地名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留住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同时,可考虑重新启用一些已经撤销或更改的特色老地名。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地名文化资源的开发,营造有特色的地名文化环境与氛围,是留住老地名的特有途径。加强地名文化建设,首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与同心支持。加强社会性合作,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及热心地名文化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地名文化建设和地名保护工作之中,形成地名文化保护的社会合力。其次,大力增强宣传的力度与广度。当前,人民群众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开展地名文化的宣传工作,普及地名文化,让社会公众都能认识到保护特色老地名的必要性。除了运用传统的老地名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方法,还应当充分应用融媒体技术,开展更多元、更丰富的宣传活动,比如以开设微信公众号、举办网络大讨论等方式进行。2019年,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创新了融媒体互动方式,其中联合抖音平台发起的“地名背后是家乡”挑战赛,超过千万人参与,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特色老地名涉及到城市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多种文化因素,承载着一段段老故事,经过漫长岁月的冲刷,其真实性往往难以考评,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特色老地名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就应该被城市发展的洪流完全冲刷掉。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新时代,从文化的角度去追溯和解析特色老地名的历史由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去思考如何留住特色老地名,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宁波财经学院讲师,此文为2022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宁波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编号2022N94]、2021年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浙江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编号MZKT202172]的研究成果)

2022-04-29 □黎 科 1 1 文艺报 content64601.html 1 留住老地名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