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中国

不一样的问题意识 不一样的广阔视野

□李云雷

《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是一本关于焦裕禄及其精神的集大成之作。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选题好像很普通,焦裕禄已经被写过这么多次,为什么作者还要再写一本焦裕禄?但是看的过程之中,我强烈地感觉到,高建国确实在采访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有跟穆青等人的通讯里不一样的问题意识和广阔视野。作者把焦裕禄放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放在民族精神的根脉和源流中,放在历史的、具体的人文环境里来书写,这就使得楷模的再现有了与其他同类作品迥然不同的格局与气象。作品的序章和尾声都写到黄河和东坝头,这一意象贯穿全书,不仅升华了作品的意境,而且很好地烘托了“大河初心”这一主题。

高建国作了三年艰苦、深入、扎实的调查,凡是焦裕禄走到的地方他都去过了,这简直就是做博士论文的方法:有一个特别好的选题,然后脚踏实地去探寻和研究,把材料搜集起来,最后用这样一种特别好的方式结构起来。正如几位老师说的,作品呈现出来的焦裕禄形象让人感到惊讶,作者把他担任县委书记时的另外一些情况,生动介绍和披露出来,这是本书有新意和能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要说的第二点,就是作品写焦裕禄在兰考深入实际调查、提振干部队伍军心士气、披肝沥胆带领群众根治“三害”的第三章,写发现和推出焦裕禄重大典型的第四章以及第五章开始几节,很好地解决了与穆青他们那篇通讯内容撞车的矛盾。如果把这本书跟穆青那个通讯比的话,关于兰考的部分内容其实是不占优势的,毕竟穆青的通讯发表得更早。兰考是焦裕禄精神迸发最为集中、最为强烈的地方,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对焦裕禄的兰考岁月既不能避而不写,又不能简单重复通讯的内容。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在挖掘新内容、增添新细节来写好焦裕禄奉献兰考、根治“三害”、匡正风气、埋骨沙丘的同时,把通讯的采写和发表过程本身,作为书中正面书写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很大篇幅写了稿件的采访、送审、征求意见及发表的曲折过程,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并不熟悉但又非常吸引人的阅读空间。就像作品副标题一样,既写焦裕禄,又写焦裕禄精神是怎么诞生的,通过焦裕禄本人的事迹,以及对他事迹报道过程的回放,使人所共知的老题材上新、出彩。

作品对焦裕禄通讯发表前后情况的层层披露,涉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当时一些领导的具体考虑与协调,包括彭真、吴冷西、李庄等,通过梳理这些史实,让我们了解到焦裕禄这个典型问世的经过。最后两章写焦裕禄精神是怎么传承的,以及如何利用文艺形式和更多新闻报道解读、传播焦裕禄精神。在这部十分厚重的作品中,作者抽丝剥茧,围绕焦裕禄精神的形成,给我们作出了最全面、最翔实的回答,确实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性构思。作者用他扎实的功力,对这个选题做了很深入的挖掘,在用情、用力、用心写好焦裕禄的同时,还成功塑造了张钦礼等人的形象。客观地看,书中对反对宣传焦裕禄的地委某部部长跟县委主事领导的处理,是合适的,因为当时大家都不知道焦裕禄会成为这样一个典型,并且他们的反对也是有理由的。作品没有把那个部长标签化,而是写明他也是从延安来的老革命,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这样处理,客观地把不同意见呈现出来,给读者以认识和判断的空间,也可以让他们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焦裕禄精神形成过程中的一些波折。

最后我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上,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播谈点认识。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神仙都是从人转化过来的,比如关羽,也是一个历史生活中真实的人,后来就转化成庙宇、绘画、小说、戏剧中的神祇形象。我觉得焦裕禄也是这样一个人,从书中可以看到,在兰考老百姓的心目中,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的化身“焦桐”,就是护佑苍生、扶正祛邪的“神”。穆青他们写的焦裕禄通讯等新闻报道,电影、电视和各个剧种的《焦裕禄》,包括赵树理没有写完的上党梆子剧《焦裕禄》,这么多艺术形式,加上老百姓口口相传,使得焦裕禄形象深入人心。这个形象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心理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焦裕禄精神继承与传播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2022-05-06 □李云雷 1 1 文艺报 content64652.html 1 不一样的问题意识 不一样的广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