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新闻/文学评论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杨贵传》序 □吴金印

看到杨丽娟、张欣萍同志的《杨贵传》,我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厚厚的书稿,从杨贵出生一直写到他溘然长逝,长眠于红旗渠畔,用纪实方式描绘了他90年的壮丽人生,将一个信念坚定、终生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读来令人唏嘘、感叹。阅读此书,能够增添为党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动力,其价值更在于珍贵的史料性,无论是当代还是将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

作者邀我为《杨贵传》作序,这也是我向杨贵书记学习的过程,提笔之际,几十年与其相识相交的往事浮现在眼前,如在昨天。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我在汲县(今卫辉市)山区狮豹头公社任党委书记,狮豹头北邻林县,西邻辉县,由于山水相连,地形地貌、资源环境和老百姓的困苦生活状况都极为相似。狮豹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就是周边有两位近在咫尺、闻名全国的榜样人物——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曾听河南省委原副书记宋照肃讲过:“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不忘三书记。”这三位书记,一位是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另两位就是杨贵和郑永和同志。他们都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优秀共产党人。如果说焦裕禄的事迹对我的人生走向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那么,杨贵、郑永和书记则是我心目中的老师,是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引路人,也是我应当努力学习的楷模。因而,当年林县修红旗渠和辉县治山治水的隆隆炮声不断传到狮豹头时,也强烈冲击着我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那隆隆的炮声无疑是催我奋进的冲锋号。

第一次与杨贵见面是在1969年召开的全省五级干部会上。从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把我和杨贵书记紧紧连在一起,我把他当作良师益友,他把我当作知心朋友,我与他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交流最多的就是如何为党为人民多做贡献,以及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从他身上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1928年杨贵出生于卫辉(原汲县)狮豹头乡罗圈村,从小受苦受难。他14岁就在村里发动老百姓闹革命,15岁入党,17岁当区长。在战争年代,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带领武工队保护群众,打击敌人,立下赫赫战功。1954年,26岁的杨贵担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为改变林县的落后面貌,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他带领林县人民用了10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极为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杨贵身先士卒,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他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终于为群众引来了“幸福水”,干旱、贫瘠的林县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努力。

杨贵同志的事迹时常激励着我,借鉴他丰富的治山治水经验,帮助狮豹头乡群众尽快从艰难困苦中解脱出来。我组织狮豹头公社班子成员多次到林县红旗渠工地参观学习,向他请教治山治水的经验,学习他的工作方法。杨贵书记很热情,主动把他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我:“干好工作的秘诀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每年要开好‘两会’——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将我们的工作置于老百姓的监督之下。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跟群众在一起心里踏实,行动有力量。所以通过开‘两会’的方式,有问题向群众请教,有困难发动群众解决。同时也确保我们干的事就是群众所想、所盼的。只要真心实意依靠人民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杨贵书记多次对我说:“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我把他的话当作座右铭牢记在心,也成为我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催化剂。他发动群众,群策群力,万众一心治山治水的经验做法,被我充分借鉴、融入到狮豹头的工作实践中。曾多次听杨贵书记讲过:“群众利益无小事。当官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给群众办事,还算什么官?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杨贵书记视群众为亲人,竭尽全力为百姓谋幸福,群众则把他当作亲人。我曾多次见到民众热情拥戴杨贵书记的动人情景,感受到他在群众心里享有崇高的威望。

1995年秋,我和杨贵、郑永和两位书记前往林县临淇镇占元村祭拜孙占元烈士。当地群众听说杨贵来了,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拢过来,有的端来了刚冲的鸡蛋水、蜂蜜水,有的拿出煮熟的鸡蛋,道路被围得水泄不通,挤满了当地的乡亲。他们争先恐后地挤到杨贵跟前,拿着柿饼、核桃等土特产,非让他带上,杨贵一一谢绝,激动地挥泪与众人告别。

什么是民心民意?林县人民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正像杨贵所说:“真正关心群众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这样评价,红旗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当年,红旗渠的策划者、建设者之所以决心修建这样一条太行山上的人造天河,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18年初春的一天,从北京传来噩耗,杨贵书记因病于4月10日0时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我万分震惊,没想到我俩上次在唐庄镇相见,竟然成了永诀。狮豹头人民闻听噩耗,自发地在杨贵老家罗图村搭建灵堂以寄托哀思,含着眼泪回忆杨贵老书记为改变山区面貌所做的贡献。唐庄群众在唐庄机场自发进行追思活动,深切怀念这位为唐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功臣。乡亲们对老书记杨贵所做的贡献,永远铭记在心,不会忘记。卫辉以及来自林州、辉县、新乡等地的一万多名各界人士赶来参加追思活动,表达对这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老书记的深切缅怀。

此情此景,令我想起李长春同志曾说过的话,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像杨贵同志那样,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离开岗位多年还依然受群众拥护和爱戴。杨贵书记对我的影响意义深远,与他相交的几十年,我感到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洗礼,认识上得到了升华,工作的方式方法得到很大提高,终身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杨贵和红旗渠的建设者所创造的红旗渠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向前。

2022-05-13 ——《杨贵传》序 □吴金印 1 1 文艺报 content64753.html 1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