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谭

钻天的声音 刮耳的大风

——陕北民歌调研走笔 □王锦强

陕北民歌高飙于边关塞漠,璀璨于黄河故道。延安和榆林两地是陕北文化的核心区域。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儿女,孕育和传承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和浓郁地域民间风格的人文精神与文明传统。深厚农耕文化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定盘,并与戈壁、风沙、浅草滩、驼铃、马蹄交织出西北风的朝向。因而,陕北民歌作为珍贵的文化物种以及代表性民间艺术样式,濡染着悠长的游牧文化气息,绵延赓续至今,蔚为大观。

导入与体认

陕北民歌拥有一个庞大的民俗文化家族和民间音乐体系。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代表性陕北民歌如信天游、劳动歌、船工号子、民间小调、酒曲、秧歌、陕北说书、道情、二人台等。其中,陕北说书、道情、二人台等是传统的民间说唱、民间小戏范畴,属于地方曲种戏种,但因其与民歌为方言土语,伴随了民间音乐的植入、渗透和溶解,富有民歌演唱特点和方言美感。

陕北人杰地灵,自古就有“文出两川,武出三边”之说。“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是陕北说书艺人的真实写照。陕北说书最初是由穷苦盲艺人运用当地民歌小调演唱传说故事,后来吸收道情和信天游等曲调以丰富说书唱曲表演,取悦各地男女老少,并逐步开宗立派,发展兴盛。伞头秧歌更是比唱的角逐,伞头临场演绎、出口成章的才艺和本领,在天文、地理、历史、时事、村情、风俗、农事活动、家长里短等文化叙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自编自唱、即兴发挥是民歌及说唱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民间艺术创造性表现的生动体现。并且,民间歌手与民间说书人常来常往,彼此多有关联和交集,故均以陕北民歌概念综而述之。

位于黄河中上游的晋陕蒙地域相邻、风俗相因、文化相亲、血脉相连。甘肃、宁夏等与其交界处的地方歌种均为陕北民歌的远亲或近邻。在榆林、延安的城镇街头巷尾、市集店铺,乡村窑洞院落、田间地头,商旅关隘驿站、水陆码头,歌声钻心灌耳,让人酒酣胸张、荡气回肠。行船赶脚揽工汉、耕田锄地羊出坡、晒谷扬场打连枷、碾米磨面炸油糕、做茶打饭卖饼子、喝酒吃肉打平伙、婚丧嫁娶办事情、缝补拆洗纳鞋底、拉锯擀毡搓麻绳、上梁暖窑迁新居、节庆秧歌转九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文化表情及生活密码都蕴藉于民歌当中,因此,民歌叙事在陕北文化板块中有着非凡价值和精神光环,它是民众抒心抒情抒怀的“神器”,也是民间学礼学艺学史的启蒙教材。

薪传与代际

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高峰的是那些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的优秀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他们是风土人情与社会生活结构单元的阐释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也是民间文艺薪火相传的关键因素。在现当代,陕北民间艺术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民歌手和说书艺人,如农民歌手李有源,黄河船工李思命,陕北大书匠韩起祥、张俊功等。贺玉堂、柴根、王向荣、朱广亮等都是新世纪的领军人物,熊竹英、孙占东、雒胜军、杜朋朋等是新一代的佼佼者。丁文军、贰强则借视频网传民歌走红,二人还搭档登上虎年央视春晚舞台。

民间文艺需要熔古铸今、超越局限,并不断提升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时代呼唤文艺大师,而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晋陕蒙“鸡鸣三省”之地的准格尔旗民间歌王奇附林与河曲顶级歌手辛礼生、吕桂英、韩运德以及临县伞头贺升亮等演唱的漫瀚调、山曲、二人台、秧歌等在这一带也很有人气。王向荣、奇附林等于200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雒胜军、熊竹英还分别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横山下来些游击队》为代表的横山民歌传唱大江南北,优秀歌手艺人层出不穷。横山人韩起祥被毛主席称为“三弦战士”,能说唱几十部书几十种民歌小调,因而在陕甘宁边区声名显赫。出生于横山区柴兴梁村、活跃于延安地区的张俊功1979年为电影《北斗》说书配音后,也一夜成名。延安市甘泉县在桥镇乡建立了张俊功纪念馆并开设说书传习所,由张氏传人、陕北说书名师樊九平收徒传艺。

横山说书与民歌渊源颇深,民歌中诸多曲风均来自于说书,说书唱词中又加入大量民歌、道情曲调。孙占东、熊竹英、李光明、卜晓刚等在党岔镇韩起祥纪念馆、区文化馆说唱的《思念韩起祥》《刮大风》等曲目充满乡土气息和民间韵味。吴芝良、赵海亮等横山籍青年歌手在榆阳区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驻地演唱的《走三边》等民歌融入了新时代新生活的感知与感悟。

在众多酒摊场中,横山酒曲唱词的套曲可以大量现编现唱,有的通宵比唱,民众能够脱口而出、对答如流,在乡间庄户人家经久不衰。歌手曹振鹏演唱的《横山传统酒曲》《丈母娘看见女婿笑嘻嘻》《推炒面》,李德堂的《拦羊的哥哥》《老天爷心疼咱受苦人》等曲目,唱词精彩,曲调娴熟,声音高亢悦耳。王勇、鲁炳国、王海忠、刘月玲等歌手唱功炉火纯青。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民歌手李强春在这次交流演唱活动后不久出坡放羊时不幸辞世,与他日日相伴的羊群在斜阳西沉之际入栏,他留下的《送大哥》《花花小拳》等酒曲依然还在山间与蓝天白云一起缭绕。

动态与朝向

曾几何时,民间说唱艺人和民歌手走到哪儿就吃住到哪儿、学到哪儿,见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唱什么。生活的千丝万缕皆可入歌入曲入书,这是风俗,是生活法则,更是民间艺术传统。由于大众传播与近年来学术研究等原因,信天游近乎成了陕北民歌的代名词。信天游的名称在民间是统一的,“三边”一带称“顺天游”,神木、府谷及邻近的内蒙古地区又名“爬山调”,山西河曲等地则为“山曲”。信天游是黄河地区人民人生体验的表白、情感意志的表露、生活向往的表达。它所使用的比兴手法,完美地契合了这种文化与传统的内在逻辑。因此,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因事及人,即兴编唱,随意赋词。比由生活而起,兴由激情所致。

生活是陕北民歌的源泉活水,没有生活酸甜苦辣的深切体会与饱吹饿唱的日积月累,没有地方历史经验与传统文化的厚积沉淀、感同身受,没有当代人文精神的启迪、启智和时代理念的传导、融通,要在民歌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找到勇毅的力量和坚定的朝向,几乎是不可能的。

李思命唱响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李有源创作的《东方红》成为中国民歌的世纪经典。在黄河水里泡大、祖祖辈辈在这里摸爬滚打的生活经历以及刻骨铭心的船工记忆,才能让人唱出如此前无古人的气壮山河之歌。在李思命的家乡佳县荷叶坪,人人会唱这首黄河船夫曲。村民们还在村头立了一块巨大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石刻,为本土文化创造书写历史与记忆。李家后人传唱的船夫曲激越了黄河涛声的壮阔与澎湃。水船曲、船工号子、打夯歌等民歌依然蓬勃发展着。

81岁的郭来香是山西临县人,嫁到荷叶坪村后不仅带来了娘家的女工手艺,还把从小学会的《走太原》《奴女》《掐蒜苔》等传统民歌教给大家学唱。“山西省的(个)临县人,我是寨沟村生。我的(那个)名字叫郭来香,今年81岁的人。”郭来香唱民歌先自报家门,现身说法。据民歌研究专家申飞雪回忆,40多年前曾采录过郭来香的歌。时至今日,韵味犹存。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在佳县佳芦镇张家庄村李有源故居,李有源的重孙李刘伟自豪地讲述了他们一家四代传唱《东方红》的故事。李有源的儿子李增堂、李增光,侄儿李增正、李增成都是民歌高手和村秧歌队的伞头。1944年春天,李增正还带领移民队把《东方红》一路唱到了延安。李有源侄儿、95岁高龄的李增成仍然生活在张家庄村。2021年4月20日上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李增成坐在李有源故居院里的石碾前,高声唱起了《东方红》。虽饱经沧桑,但他的声音依然如东升旭日、光芒四射,深深打动和感染了众多访客。其孙辈李锦鹏、李田田等悉心保护祖居窑院,并配合有关机构广泛搜集历史资料和图片,不断充实故居文化档案,接续颂歌记忆链条,热心为世人提供讲解和咨询服务,以践行民间文艺人民创造、人民传承、人民享有、人民表达、人民阐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民间文化生态理念。

(作者系中国民协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22-05-18 ——陕北民歌调研走笔 □王锦强 1 1 文艺报 content64829.html 1 钻天的声音 刮耳的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