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从三个维度把握文艺创作的大时代观

□翟 健 林晓楠 郑国艳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这些都与时代密切相关。只有与时代相结合、为时代鼓与呼,文艺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强国复兴目标无限接近,历史发展进程不可逆转,中国文艺来到新的时代方位。伟大时代呼唤大时代观。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大势、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气,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履行使命任务、展现担当作为。

一、从纵向的历史维度看,要把握民族复兴这个时代主题

大时代观必定伴随着大历史观。党的百年奋斗,归结为一个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民族复兴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每每重大关头,文艺总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积极引领先进文化,极大丰富民族精神,不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文艺积极反映历史进程,引领时代风向。百余年来,文艺事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晚清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特别是随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时代的呐喊,开启了新的革命浪潮。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奔向前线、深入一线,创作出《白毛女》等大批优秀作品。许多人说,看了《白毛女》,才真正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三红一创”和《龙须沟》《上甘岭》等作品,无不是立时代潮头、发时代新声,积极推动时代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文艺创作百花齐放,《人生》《平凡的世界》《春天的故事》等作品奏响气象万千的时代强音,激励人们为小康生活、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中国绚丽绽放。

文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动员群众。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时,毛泽东说,“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他认为,要“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以“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从长征途中的《破草鞋》《我当红军去》到抗日救亡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从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到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的乌兰牧骑作品,无论是革命、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年代,一直以来,文艺工作者积极以多种艺术方式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动员群众,始终为党的事业服务,为民族复兴助力。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精神力量和先进文化的支撑,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铸魂工程。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把握民族复兴主题,就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就要激发精神力量、梦想力量,反映沧桑巨变、揭示人间正道,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景紧密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二、从横向的实践维度看,要聚焦社会生活这个广阔舞台

大时代观必定包含着大社会观。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能动反映生活是基本规律。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研究其面貌和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正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展现新时代的崭新精神气象。

积极践行文艺为人民的使命担当。人民是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人民是文艺之母。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情创作,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比如,电视剧《人世间》被称作直击人心的“平民史诗”;再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真实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使命担当,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把目光投向、把热情洒向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鲜活实践、生动创造,创作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文艺作品、文艺形象,滋养审美观、价值观,充盈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艺生动展现新时代的恢宏气象。新时代是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的时代,是拼搏奋斗创造崭新未来的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实践创新,深刻的社会变革、多彩的社会生活、壮丽的社会图景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丰厚土壤。比如,《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影片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石头开花》《枫叶红了》等电视剧表现了脱贫攻坚精神;《记住乡愁》《中国诗词大会》等文艺节目让中华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新时代的中国文艺需要站在时代思想高处,直面社会现象深处,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做到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用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人物、用更多大气磅礴和激荡人心的文艺作品,热情描绘我们波澜壮阔、气象恢宏的蓬勃发展景象,书写民族新史诗,展现时代新风貌。

三、从文艺的发展规律看,要坚持守正创新这个根本要求

大时代观必定要求大创新观。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文艺工作者要有深远的眼光、广大的目光和时代的情怀、现实的关怀,以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为己任,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声响色彩、诗情意境。

要认真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优秀文艺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思想和价值观是文艺的灵魂,同时也要兼备艺术性和观赏性。说到底,文艺要塑造人心,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要有思想的启迪,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揭示时代和社会背后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历程;就要有审美的享受,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书写时代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就要有心灵的震撼,温润心灵、启迪心智、陶冶人生,切实担负引导世道人心、引领时代风貌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要辩证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文艺发展的强大底蕴。坚守本根、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中国文化特质,是文艺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文艺作品频频出圈,就是坚持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既同传统文化相适应、又同现代社会相协调。面向未来,文艺工作者要更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要正确把握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中国文艺只有扎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只有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辨识度,才能在大变局、大时代中站稳脚跟,才能进一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影响世界文明发展。同时,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宏大的境界,博采众长、交流交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树立大时代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因而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做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将文艺工作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历程之中,以更多精品力作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作者系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

2022-07-01 □翟 健 林晓楠 郑国艳 1 1 文艺报 content65421.html 1 从三个维度把握文艺创作的大时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