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观澜

散文是最具大众审美的一种创作方式

——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征文(散文)大赛阅稿手记 □赵 瑜

这两年读散文颇多,才知道中国文学最基础的作者大都在散文领域。过去有一种说法,从一处高楼上往楼下扔东西(需要注明的是,这是一种假设),被砸到的人中,十个有八个都是诗人。我觉得,这种事实可能只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而在中国当下,文学的场域越来越窄,诗歌和小说都成为小众而挑选作者的创作体裁,只有散文态度可亲,半露牙齿。

这次阅读参赛作品,果然验证了上述判断。在我看来,散文作者在中国当下,是最具创作活力的一群人。他们来自各种职业和领域,他们不需要做技术上的准备,只需要有表达的热情,便可以开始一篇散文的创作。

我有时候想,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场里,散文这个体裁有些像一支广场舞,热闹,而吸引中老年人群。散文的确需要一些阅历,才有可以书写的经历。然而,有了阅历却未必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散文写作者。

这样正确的话,我先少说。先回到这次原创征文大赛的作品中,我发现,散文不是一个适合比赛的文体。因为散文写作急不得,而是一种经过了长时间累积后,突然有了痛感而不得不进行表达的一种文体。如果将这样的一种文字用来比赛,那么,极有可能写作者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不了他感情最为浓郁的作品。而一个人的散文,如果自己的感情都没有分配得合理,那么,文字便有可能稀释为白开水。

本次获奖的作品中,大多数都透露出一种大众审美的味道。在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大众审美”这一词语的内蕴。这是一个缺少个性的审美范畴。但是,大众审美也有大量的群众基础,那就是,大家的散文不都是这样写的吗?你可以翻开杂志看一下啊。

是的,这不是具体写作者个人的错误,是当前的某种审美缺陷和平庸带来的问题。

我曾经一度着迷于散文的语言,后来发现,所谓好的散文语言,既没有可以批量生产的配方,又充满了作者个人成长史上的“偏见”。比如,当我说到周晓枫、刘亮程、塞壬等等,我还可以继续列下去,这些作者的文字,如果遮住名字,根据文字的气息、节奏,甚至用词的习惯,大家差不多也能猜得出作者的名字。这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而是个性的问题。

说到底,一切写作的区分,都是个性与个性之间的色泽差异。“好”既没有标准,又充满了不同的标准。“好”几乎无法用一两个词语来进行注释,但,“好”一定和那篇作品背后的那个人建立亲密的联系。

还是要回到写作本身。一种文体的兴盛,必然得益于这个文体的创作队伍足够强大。在中国当下,散文写作者的队伍远大于小说。因为小说入门的门槛偏高,且偏于技术。而散文写作者的队伍也多于诗歌。因为写诗歌和小说的作者,也可能就是散文作者。正是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作者基础上,散文一定是有未来的。

这样一说,感觉好多了。写散文还是蛮有意思的。

2022-07-18 ——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征文(散文)大赛阅稿手记 □赵 瑜 1 1 文艺报 content65705.html 1 散文是最具大众审美的一种创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