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铸牢坚定历史自信的文艺根基

□颜桂堤

回望历史来路,方能汲取历史智慧;坚定历史自信,才能把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明确阐明了坚定历史自信对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重要作用。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何坚定历史自信”“何以坚定历史自信”等重要问题,为新时代文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为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文艺发展大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有效方法。新时代文艺必须深刻把握文艺创作与坚定历史自信的内在关联,以高度的历史意识、深远的历史眼光、敏锐的时代感知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创文艺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历史感”是文艺发展的精神命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司马迁有言:“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和批评家以丰硕成果一再表明,“历史感”对于文艺而言至关重要。英国作家T.S.艾略特认为,任何一个25岁以上、还想继续做诗人的人,历史感对于他,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感不仅感知到了过去的过去性,也感知到了它的现在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高屋建瓴地对待历史的姿态即是一种“伟大的历史感”。有论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即是“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无论是对文艺创作还是文艺研究,“历史感”都不可或缺。

“历史感”是文艺连接“史料”与“思想”的关键,它体现了作家艺术家明确的历史视野,而且以审美方式“历史地”渗透于具体的文艺叙事之中。在宏阔的历史视野中,文艺作品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创作者自觉的历史意识。文艺“历史感”的追求,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使作品具有时间上的长久魅力,而是力求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文艺表现“历史感”,不只在于写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且要写出决定着历史发生的是什么,关于“是什么”写得越深刻,它的分量也就愈厚重。诚如施战军所言,文艺的“历史意识”包含着对在现实中发挥着引导性作用的文化信念和道路的认定,它是方向感的赋形,是力量感的源头,是责任感的依据,是归属感的铭刻。这样的历史感,即是一种以历史逻辑、历史思维、历史眼光、历史情怀,明所从来、知其将往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

没有历史感,文艺就会丧失说服力和洞察力;忽视历史感,必然导致创作上眼光短浅。没有历史感,文艺既做不到博约弘毅,也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更不用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应当深刻意识到,对传统进行批判继承的文艺才能走得远,认清来路才不会荒腔走板。只有具备深厚的“历史感”,文艺才能有效把握人与社会、时代之间的深刻关联,才能真正成为有穿透力、有动势的思想,才能真正获得强大的自信与力量。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创作与研究现象,文艺及批评实践应当以鲜明的历史意识辨明是非,臧否曲直。

以历史方位标注文艺坐标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奋斗者的脚步永远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大历史观的构建,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明确了历史方位。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使命。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当代青年作家和批评家更应当自觉地将个人的创作、研究与历史方位贯通,以杰出的艺术创造力把握大历史、大时代的精神。

以历史方位标注文艺坐标,在于坚持正确的历史认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对历史的认知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我们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如果对历史认知错误,势必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现今,从书店琳琅满目的各种秘史到各种真伪难辨的回忆录,从各式各样的“历史讲坛”到吸睛无数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我们遇到的“历史”前所未有的丰富。然而,我们必须心中有数——文艺的历史感的认知并不等同于文史知识。文学所关注的历史,既是人们生活的历史,也是人们所理解的历史,又是人们所讲述的历史。“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传统,成为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深化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以历史方位标注文艺坐标,在于树立科学的大历史观。“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意识。沿着历史长河回溯,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一代代人不断赓续、完善与创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谱系,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观念。因此,要从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时段和世界大视野看待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才能从历史长河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新时代文艺的演变机理、历史规律,进而引导作家艺术家们积极投身时代现场与实践热土,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文艺的独特贡献。

以历史方位标注文艺坐标,在于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坚持正确党史观,才能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才能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历史自信,不断增强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10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作家艺术家以文艺的形式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度参与了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征程。新时代文艺应当在伟大历史中继续汲取精神力量,深刻反映新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塑造新时代的典型形象,呈现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风貌与魅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掌握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历史主动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历史智慧,全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为全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注入强大思想动力,也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我们才能更好锚定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掌握历史主动,赢得未来。

坚定历史自信,在保持清醒的历史认知中掌握历史主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优秀的文艺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具有厚重历史感与文化情怀的文艺作品,往往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传承社会主义文艺薪火,兼容并吸中外文艺精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正确认知历史、书写历史、传承历史,是新时代文艺担负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文艺家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坚定的历史自信,胸怀“国之大者”,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历史脉动、时代症候,呼应现实需要、人民心声,将历史大势化为笔下方位。

坚定历史自信,在构建科学的文艺史观中掌握历史主动。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坚持正确的文艺史观,就要准确把握文艺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文艺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重要现象。新时代文艺批评要树牢大历史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领正确的文艺批评方向,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丝剥茧,厘清各种重大事件的原委与始终,让科学的文艺史观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历史共识和精神资源。

坚定历史自信,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掌握历史主动。历史是一幅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画卷,既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也不乏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戏说、恶搞、颓废、反讽、颠覆时常被视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艺术表征。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严肃地对待历史,这是文艺创作与批评的责任担当。新时代文艺批评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旗帜鲜明杜绝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洞悉历史发展的演化规律,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觉与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限;必须进一步磨炼历史思维,从宝贵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展望和筹划中国文艺的未来。

在历史前进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发展,新时代文艺要坚定历史自信,继续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汲取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年党史智慧结晶,努力焕发强大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文明新路锻造出优秀的精神气质。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师大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文论的‘历史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1BZW056)的阶段性成果]

2022-08-03 □颜桂堤 1 1 文艺报 content65962.html 1 铸牢坚定历史自信的文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