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中文桃李”的“青春之歌”

梁晓声长篇小说《中文桃李》:

□韩传喜

作为文坛的常青树,梁晓声近几年大作频出。继广受赞誉的《人世间》之后,他于今年又推出了长篇新作《中文桃李》。这部近40万字的作品,聚焦于“80后”一代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生活历程,以中文系学生李晓东和徐冉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夹杂各种人事,生动立体地呈现出“80后”一代求学、恋爱、就业、定居和寻找生活真谛的人生镜像,书写了一曲“中文桃李”的“青春之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经典名言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源泉和想象的空间,《中文桃李》便是尽得其妙。小说的题名“中文桃李”简洁明了而又韵味无穷,其中既有对中文的形象素描,又有对学子的生动画像,既有对生活的深切体悟,又有对时代的细致观照,中文与学子的映照、生活与时代的显影,在作品中巧缀妙联相得益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

文学是人生的底色,文学可以成就人生。这是小说一个突出的主题。作为作家,梁晓声对文学的浸润作用深有感受,作为大学中文系教师,他对中文系的学生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书写“中文桃李”时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曾几何时,中文专业在高校是一个颇受欢迎、魅力十足的专业,才子才女云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文专业逐渐边缘化,已然风光不再。在选择中文作为专业时,“80后”学生真正喜爱文学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出于其他各种权宜之计,李晓东、徐冉和王文琪这一代中文系学生身上,清晰地折射出中文专业的时代面影和尴尬处境。小说中的文学课教师汪尔淼恰似一股清流,这一形象的设定,重新强调了文学在浸润人心、培育灵魂方面的正向作用。汪尔淼的文学课不仅讲授知识,更多的是因文学而引发讨论和思考,通过探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电影《出租车司机》、雕塑《人马》,以及对托尔斯泰、雨果、狄更斯、屠格涅夫、雪莱、拜伦、海涅等名家文本的细读和剖析,揭示出文学对人生的培基意义,意即“文学从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余留’给普通人的可再生资源”。汪尔淼对生活的全情投入、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对学生的循循善诱,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将文学课流失的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让他们感受文学的魅力,师生共同坚守着文学的家园。通过与汪尔淼教授一起办刊物、读作品、写文章、论思想、谈人生,“80后”中文学子们对自我的判断、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都发生了改变,文学所蕴含的真善美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成为他们人生的底色。无论青春还是成长,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文学都是他们应对生活的看家本领,是成就他们人生的重要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时代机遇,“深刻理解每一代人”,这是小说又一突出主题。《中文桃李》延续了《人世间》的“年代写作”方式。梁晓声和《人世间》中的“50后”是同代人,而和《中文桃李》中的“80后”则分明是两代人,作为长者的梁晓声,对“80后”显然宽容以待,抱以更多的同情之理解,“80后”既是他远距离审视的对象,又是近距离贴近的对象。小说既描绘“80后”的整体风貌,亦关注其个体差异,梁晓声没有对“80后”作简单的同质化画像,而是写出了他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王文琪来自省会城市,出生于官宦家庭,见多识广,豪爽仗义;李晓东来自于地方小城,父亲是画家,母亲是中学教师,自律自省,善解人意;而徐冉则来自于郊区的菜农家庭,家境贫寒,自尊要强,他们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复合成为“80后”生动鲜活的群像。但无论来自哪里、出身如何、性格怎样,这些人物身上都闪耀着青春的光芒,映现出美好的品质。他们都有着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对尊严的守护、对友情的珍视,都有着青春的迷茫与困顿、人生的踌躇与彷徨。这样一群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在自我与他人的融合中、在文学与生活的对接中完成了自己的青春序曲。梁晓声以一种饱含温情和宽容友善的态度来写这一代人,来写这一群人,写出了他们的青春气质,也写出了他们的成长蜕变,还写出了他们温暖而百感交集的代际和解。李晓东与父母之间的分歧,尤其因徐冉而引发的母子冲突,最终通过双方共同向好的努力而达成了和解。李晓东在父亲病危时毅然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陪伴父母,李晓东的母亲和徐冉的母亲这两个原本有着巨大生活区隔的人,因为儿女的幸福生活而成为相依相伴、亲密无间的姐妹。小说的最后,李晓东和徐冉与他们的女儿之间同样观点相左,已为人父母的李晓东和徐冉此时倍加珍惜代际之间的情感,他们以格外平和的态度包容着女儿。这些融汇在代际之间涓涓细流般的美好温情为小说增添了宽厚的气质,也为“理解每一代人”这一创作立场作了最好的诠释。

《中文桃李》延续了梁晓声小说一贯的平民立场,写出了一群小人物走在大时代里的平凡人生。李晓东和徐冉既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作品的一条引线,牵引出时代生活的千头万绪。梁晓声有写大时代和人世间的雄心和视野,和《人世间》相比,《中文桃李》人物更为单纯,叙事时间跨度也相对较小,即便如此,小说在时间和空间的延展性上,同样能够见出作家格局和视野的开阔。从地方小城到省会城市再到首都北京,从2000年直至当下,三个地理空间的转换和20年时间的变迁,小说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两条线索纵横交织,铺展开大时代的全息镜像。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社会的发展势不可挡,在大时代中,诸多如李晓东和徐冉这样的“80后”,作为平凡的小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努力打拼,追求精彩的人生和生活的真谛。

小说的叙事进程其实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亦可视为“中文桃李”们人生的上下半场。上半场在学校,他们都是青春少年,谱写出自己的青春序曲和生命幻想曲。而走出校园,这些“中文桃李”们风流云散,各奔前程,谱写的则是青春协奏曲和生命咏叹调。“生活可以分为歌类的、诗类的、散文类的、报告文学类的、史诗类的”,如何选择因人而异。李晓东和徐冉毕业之后选择留在省会城市,后又为了理想和生计到北京打拼,经过生活的磨砺,在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他们最终选择了“报告文学类”的生活,放弃北漂回到家乡,并结为伴侣安居乐业,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与心灵的归宿。

《中文桃李》不着意于故事的波澜壮阔、命运的大起大落、悬念的扣人心弦和高潮的此起彼伏,情节皆随自然铺展的叙述,不疾不徐而又流畅自如地展开,表面平静的叙述之中贯注着潜流暗涌的诗意,融汇着心同感应的共情,因而整部作品自然和顺的叙述层面之下,蕴蓄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张力。“中文桃李”的“青春之歌”注定婉转多致感人至深。

2022-08-23 梁晓声长篇小说《中文桃李》: 1 1 文艺报 content66232.html 1 “中文桃李”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