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李季百年诞辰纪念专题

李季的石油情怀与石油诗

□李玉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什么石油文学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一直坚守正气?因为我们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石油文学的奠基人李季。李季开创石油文学就定下了坚守正气这个基调。李季在石油工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都奔赴油田,用诗歌吹响进军号角。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中国急需工业的血液,1952年冬天,北京召开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会议,组织第二批作家深入生活。在武汉主编《长江文艺》的李季,在会上第一个举手报名去玉门油矿。12月,一家三口去了玉门油矿。李季担任了油矿宣传部部长兼石油工人报社社长。

李季到玉门的当天就心脏病复发,喘不过气来。但他从来不顾自己的身体,经常穿着老羊皮袄去钻井队,认识了后来成为榜样的铁人王进喜,跟他当学徒、学钻井、晚上住在一起。他在诗歌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老皮袄不分你和我/帐篷里卷起莫合烟聊到天明。”石油诗就是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油田生活中诞生的。

李季到玉门油矿的第一个春天,《石油工人报》发表了他的第一首石油诗《石油河》,让玉门人激动不已,“……炎热时节,它用浑浊的激流/拍打沉默的戈壁/寒冬时,它在厚厚的冰块下面/和砾石做着激烈的争辩……”他描写的是石油河也是石油人。接着李季创作了几十首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短诗和一首长诗《生活之歌》,收进了《玉门诗抄》第一集。李季还给杨朔、萧三等作家写信,给中国作协写信,提议再来一些作家。接着,杨朔、徐迟、张恨水、闻捷等一大批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戏剧家先后来到玉门,用不同的方式,热情歌颂玉门油矿,这种充满正气的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李季最有名的诗歌是《玉门人》:“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李季写这首诗是1958年,他预感和印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玉门石油人的作用,成为石油诗的经典,玉门人已把这首诗镌刻在石碑上,永远铭记。1954年、1958年,患有心脏病的李季两次去青海高原的柴达木油田。那片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被外国探险者称为“生命的禁区”。勘探队员在这样的环境里为国家找石油,李季深深地感动了,他写了《柴达木小唱》等诗歌,出版了诗集《心爱的柴达木》。李季的诗歌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来柴达木,影响了几代柴达木石油人。尤其是《柴达木小唱》,成为朗诵、引用的经典。

李季1955年调到北京,在中国作家协会繁忙的工作之余,往返于各个油田。仅大庆油田就去了7次。他与满身黑油泥的王进喜等石油人一起打井,一起吃窝窝头。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写了大量的石油诗。大庆会战时期的1963年12月,中央特地安排,由石油部余秋里部长、康世恩副部长给中央直属机关的干部、院校、作协代表团做大庆会战情况报告。朗诵家殷之光在会上朗诵了李季的《石油歌》。这首诗充满激情,鼓舞作家们奔赴大庆。紧接着,中国作家协会就组织了全国几十名著名作家、艺术家组成慰问团,去演出、采访。张光年为团长,李季、赵树理为副团长,李季兼秘书长,负责具体工作。李季又为宣传大庆油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5年秋,李季在《诗刊》工作期间,华北油田第一口千吨井诞生了。1976年春,冀中平原展开了大规模的石油会战。李季直奔会战现场,开始创作《石油大哥》,忙碌中心脏病严重了不得不去住院。为了激励自己早日完成这首长诗,他写了《自勉诗》放在台历上,随时提醒自己坚持再坚持:“口含‘消心痛’/挥笔画油龙/但求心竭日/油龙腾太空。”

1977年春,病中的李季又去华北油田,采访写作两个月,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红卷》。两首长诗,真实有现场感,石油专业用语和情感表达有浓郁的石油味和时代气息,是中国石油史中很有史料价值的史诗片段,也是唯一用长篇诗歌形式记述的“华北油田创业史诗上下篇”。病中的心脏超负荷运行,近4000行诗,是春蚕吐丝。李季心里在呼喊:“为他们写来为他们唱,为他们喊哑喉咙死也甘心!”(《石油万里从军行》)李季完成了长诗《石油万里从军行》,这是李季最后的石油诗。那时,李季已有心脏难以支撑的感觉。他在诗歌的最后写道:“病中遥望大军行/心似油煎难出征……我永远是石油大军的一个兵/就是在心脏停止跳动时/也将是人有尽时曲未终!”

中国石油人的典范、铁人王进喜曾经对作家王以平说:“我愿意做革命的老黄牛,可是做得还不够。你们的李季,才真正是革命的老黄牛。”李季在前,石油文学队伍紧跟在后!

2022-09-28 □李玉真 1 1 文艺报 content66764.html 1 李季的石油情怀与石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