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我们这十年

国乐直播的宽广舞台

□刘 典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国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通过直播间唤醒大众对古老音韵的认同,同时构筑更贴近现代欣赏习惯的艺术表达。日前,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中国音乐》编辑部、《东方学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直播新生态助力国乐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网络直播如何助力国乐进行传播形式革新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认为,直播等新媒介的传播特性,为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乐行业带来“大众化”机遇,而线上演奏课程、专业知识付费等相关经济生态,正在为从业者持续提供物质支持,成为国乐传承路上的坚实后盾。

年轻观众群扩展,直播助国乐“破圈”传播。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传播教研室主任李小莹表示,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兴起,为拥有丰富历史积淀的传统音乐提供了新兴传播载体及传承平台,也拉近了年轻互联网用户和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距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戏剧学院院长韩彦婷认为,直播擅长串联多重艺术表达,能以相关历史情境、文化故事为主线,有效促成传统事物与现代年轻受众间的连接。她建议,应借助上述直播特性凸显国乐艺术张力,让年轻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国乐的认同,由此实现内生创新性发展,助力“小众”国乐实现大众化表达及传播。

日前,中央民族乐团与抖音直播联合发起的“乐上花火 国乐大会”活动各赛段直播观看量超1100万,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杨春薇认可此类“国乐破圈”行为,认为其有望带动国乐走出专业音乐圈、回归大众生活。她谈到,专业人士引领国乐表演通过直播重回大众日常,实质上击破了趋于固定的专业音乐圈生态,进而推动艺术家创作与大众更契合的国乐作品。

当网络两端“零距离”、创作者开播“低门槛”,听众通过直播间与国乐“朝夕相处”,自然产生对音乐之美的感受和认可。“这种对美的自觉表述和纯粹凝视,必将助力国乐在新媒介中华丽转身。”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史智轩说。

拓展教学新方式,服务专家学者走向“台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诸多音乐院校开始将课堂转移到直播间,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教授梁聆聆亲历了这一过程。她表示,国乐传承已进入智能时代,这一趋势并非“抛弃”传统,而是借由直播间等新媒介,发展解读传统的新方式,借由沉浸式、交互型、智能化的直播特性,帮助高校教师延伸传统教学方法。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教师宋心馨认为,在直播教学、演出中,国乐传播不仅需要“推广”,更应“推深”,让直播间既有热度又有深度。民乐从业者进入直播平台后,需保持高度的职业自觉,持续创作优秀作品,在耳目之愉外引导观众进行思辨性鉴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国乐良性推广。

近年来,专业演奏家、民乐艺人频频“拥抱”直播间,将丝竹之韵展现在五湖四海的听众面前。《2022抖音民乐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国乐直播数量累计超178万场,直播时长超233万小时,相当于每天有4270场中型民乐演奏会在平台上演。杨春薇认为,直播这一全新媒介形态,对国乐教师、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及人格魅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家的文化角色需身兼‘服务性’与‘引领性’,如何处理二者间的关系和尺度,需要在直播过程中慢慢摸索、总结,进而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态势。”“期待未来有更多从业者能够关注国乐直播这一话题,借由更有深度的话题讨论及实践,让古老音韵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嵘寄语。

2022-09-28 □刘 典 1 1 文艺报 content66778.html 1 国乐直播的宽广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