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尊重原著与深究人物情感表达

——浅议电视剧版《三体》改编策略 □吕 帆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会在完结时给受众深深的“失语感”,在史强“虫子从来没有被真正战胜过”的呐喊声中,电视剧版《三体》落下了恢弘的第一幕。

剧版的热播既归功于尊重原著,也归功于剧作的影视化改编有诸多亮点。首先就体现在它以现实主义笔锋描摹科幻世界的美学风格。国产科幻剧作为“剧”的一种类型,其影像风格可粗略分为三类:以核心科幻概念编织故事的软科幻、依托影视工业体系展现视觉奇观的硬科幻或重工业科幻,而电视剧版的《三体》则是“软硬结合”,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科幻元素与恢弘想象力。这种美学风格体现了国产科幻剧对“科”与“幻”辩证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中国科幻题材受限于叙事思维和影视技术,曾走过一段“幻”而不“科”的道路,剧版《三体》则秉承“幻基于科”的理念,展现依托于科学的幻想。尤其对20集以后出现的大量“科学戏份”,主创相信观众的理解能力,没有采取模糊处理,而是将科学理论讲得清晰、拍得震撼。用影像之魔力呈现原著之魅力,这是《三体》在“科”“幻”“剧”三个层面共建出的独特美学呈现。

《三体》的第二个改编亮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科幻作品的通病——人物扁平化。让读者说出一个印象深刻的科幻角色并非易事。《三体》原著在此方面也被读者诟病过,但电视剧在完善深化主要人物的同时,还赋予部分角色新的内涵。这种深化式改编和创新性改编,突出体现在叶文洁和史强身上。

作为串联故事的核心人物,叶文洁是个很难把握的角色,但电视剧的最终呈现丰富立体、让人信服,成为一位在科幻题材中拥有完整蜕变和转变轨迹的难得的人物形象,因此让很多观众对她产生了深深同情。通过她,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三体入侵”动机的理解和共情,也体验到人性幽深与人心精微,感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古老箴言所言不虚。

另外,很多书粉一开始最不接受的就是其他人物都跟从书里扣出来的一样,唯独“一脸横肉”的史强怎么变成了精瘦的样子?笔者认为,史强恰是剧版的最为亮眼的一处改编。纵观原著,《三体》对人性的描写弥漫着冷峻和矛盾的质感,让人想起刘慈欣在书中借维德之口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我们看到第一部叶文洁和1379号监听员对各自星球文明的抵抗,第二部罗辑要红酒美女、找“梦中人”,第三部人类军舰在绝境中的自相残杀和彼此远离而留下的喟叹,其中看不到情感、看不到爱、看不到希望。这也许不仅是作者的偏好,也隐喻了当今社会的诸多现象。笔者曾在某问答社区看到一个高赞话题:“成功人士应具备的十大法则”第一条就是“抛弃情绪,做强自我,莫要渡人”,这不正是“三体人”的特征?“优绩主义的陷阱”已是近年国际思想界的热议话题,仍有很多人笃信在生存压力面前,情感的连接是无用的、人之间的真诚以待是可笑的,当人拥有了更高权力、更强力量,就可以随意处置1379号,就应该毁灭他人并冷漠告知:与你无关。

剧版《三体》没有停留在对这种态度的审视上,而是用一个关键情节给予回应:汪淼为什么没有自杀?除了内心的选择,外部的影响其实就是史强。当汪淼被眼前的倒计时折磨得无望时,电视剧改编了一处情节:史强没有讲解他的工作是在不相关的事情间找关联,从而说服汪淼结盟,而是在胸前装上了和汪淼同步的计时器。通过汪淼的眼睛,史强问向每一个观众:“一样吗?”这个共情的瞬间为《三体》的“末世情绪”加入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也让很多人想到《星际穿越》的价值观:爱,是更高维度的存在。

这便引向了剧版《三体》第三个改编的亮点:用影像呈现哲学思考与价值观。近几年,一种后现代性的焦虑越来越明显,人们似乎更容易被远方的概念影响,关注宇宙、AI、战争,却忽视了身边的呻吟和温暖。电视剧对史强的改编正是强化了他的“日常性”,因此他才能从另一维度启发那些理性智慧而又掌握科学真理的人,成为浩瀚宇宙和烟火日常的桥梁。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三体》在宇宙恢弘的尺度上,追问个体存在的价值,关注虫子的伟大,这既是地球文明的尊严,也是个体可以在大变局中的扪心自问和前行动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2023-03-01 ——浅议电视剧版《三体》改编策略 □吕 帆 1 1 文艺报 content68913.html 1 尊重原著与深究人物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