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鹏波 张昊月 李英俊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6月17日至20日,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中国文学新力量专场”之“做人民的学生”在贵州遵义举行。30余位青年作家齐聚黔北,深入遵义会议纪念馆、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湄潭县等地,在红色热土上感悟历史脉动,于青山绿水间聆听时代足音,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传承红色基因 重温伟大转折
90年前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生死攸关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智慧与勇气,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深厚的精神财富。
在“传承红色基因 重温伟大转折”活动中,青年作家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令人目不暇接。大家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泛黄的电报手稿、磨损的军用水壶、漆色略褪的木桌……作为90年前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一件件文物吸引大家驻足凝视,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作家们不仅对遵义会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家在黔东北的龙凤碧每次来到遵义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最让她难以忘怀的是“走向胜利”主题雕像群。“比起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在平时创作中所受的一点点困顿、磋磨算得了什么?只有跨过创作路上的雪山和沼泽,才能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龙凤碧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家,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唯有心怀“国之大者”,勤于创作,才能不辜负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伟大时代。
通过此次参观,十殿下仿佛看见了历史深处那些可爱的青年,对红色题材写作也有了新的思索。在她看来,红色题材写作不能忽略历史中“人”的温度。“那些战士不是纪念碑上模糊的轮廓,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青年,他们或许会思念家乡的炊烟,会在寒夜里搓着手呵气,会在牺牲前攥紧一张亲人的照片……写作者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被岁月风干的细节重新饱满起来,让读者看见信仰如何在一个个普通人心中生长。”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通过聆听讲解、观看影像资料,钱幸对当年这一重大历史抉择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青年一代作家,面对与前辈完全不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铭记历史,投身于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出时代的炽热与进步,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记忆。”钱幸说。
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英雄的历史永驻心间。红色基因从不是凝固的过往,而是流动的传承,它镌刻于革命先辈的丰碑上,更延续在当代奋斗者的鲜活故事里。青年作家们谈到,文学应当像赤水河一样,既有历经岁月的深沉,又有奔涌向前的力量。在红色题材创作中,只有以细腻笔触激活那些蕴含信仰力量的生命细节,才能让历史的回响与今天的现实深度对话。今后要更好地传承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于超越自我,努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作品。
让文学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踏上新征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正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弘扬红色传统,挖掘资源富矿,以文学形式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是青年作家们共同的心声。
花茂村曾是黔北深山里的贫困村落,近年来,沐浴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这里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蝶变。在“文学在场:花繁叶茂”“条凳畅谈:我和我的乡村”活动中,青年作家们深入花茂村,与村民、村干部及返乡创业青年围坐一堂,围绕写作与土地的共生、文学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等话题展开交流。
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正是花茂村蝶变的亲历者与书写者。2005年来到花茂村时,他见到的是村间田地荒凉、道路泥泞。2017年再来这里时,他感受到这里发生巨大变化,山间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耕田土质得到改善,丰收的村民们经常露出灿烂的笑脸。在驻村调研的300多个日夜,欧阳黔森记下许多基层干部深入农户、扶助百姓走向新生活的故事。这些充满温情的故事被他不断创作成文艺作品,以鲜活的艺术形象打动了读者与观众。“只有贴近大地与人民,才能创作出散发泥土芬芳的精彩作品。”欧阳黔森说。
来自云南大理的李达伟生长的偏远山村海拔2500米,曾经连稻谷都难以种植。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边疆文学》前身《大西南文学》编辑张永权徒步翻越崇山峻岭来到这里,以报告文学形式呈现了当地贫困落后的状况,最终促成了这里通往山外的公路建设。李达伟坦言:“正如当年那篇报告文学改变了乡村命运,今天的文学创作同样能记录乡村变迁,我希望通过书写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乡土、重塑自我,也希望能以文学的方式为今天的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家乡的山水哺育着作家的成长,家乡的喜人变化也会带给作家丰厚的写作资源。这是秦汝璧此次贵州之行最大的感受之一。秦汝璧的童年在江苏高邮的乡村度过,长大后去城市求学与工作。她常常牵挂着故乡,与祖父在鱼塘前播撒鱼草、浮萍喂鱼的愉快情景总会浮现于眼前。如今一看到水面漂荡的浮萍,她心中便会升起柔和之感,此时的故乡成为美的化身。近几年,高邮的河道变得更为宽阔,河水也变得更为清澈,秦汝璧为此感到欣喜。
“我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但正因如此,每一个乡村都可以是我的乡村,我都要从中学习。”来自青岛的修新羽在城市里长大,此次走进花茂村和苟坝村,看到各种各样的蔬菜在田垄上茂密生长,感受着夏风拂过带来的丝丝凉意,她认识到,人应多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永远同自然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样人的内心才会更加和谐。
这次活动是废斯人第一次来到贵州,“行走在花茂村的乡间小路上,我仿佛回到了湖北大别山深处的故乡”。废斯人说,深度介入乡村工作后,他亲历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艰辛。“只要有一户人家坚守耕耘,便是乡村文明传承的‘火种’,承载着农耕文化的根脉与记忆。”
石庆慧出生于黔东南莽岭村,其文学之路始终与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童年时梯田劳作的记忆、驻村工作的经历,以及参与脱贫攻坚的实践,构成了她独特的创作资源库。她表示:“作家的使命在于将土地上的真实故事转化为精神资源,而乡村振兴的实践又持续为文学提供丰沛素材,二者在相互赋能中实现共生。”
不断开拓新时代文学的新天地
置身今天的遵义,那些浸染着热血与信仰的历史记忆,以及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给青年作家们带来不少文学创作上的启示。在“文学在场:青坪之约”活动中,青年作家们与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主编李寂荡,《南风》主编冉正万,贵州人民出版社文学艺术策划部编审刘向辉围绕新时代文学创作、作品发表与出版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贵州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蹇先艾、何士光、叶辛等作家们写出了许多反映贵州大地风貌、百姓生活的佳作,前辈编辑们也为这片灵韵之地开拓了广阔的文学疆土。据介绍,如今的文学期刊与出版社在这里接续耕耘,推出各具特色的专栏,推介新人佳作,在刊发富有贵州特色作品的同时,也将视野拓展到全国各地。作家与编辑们携手并进,共同培育鲜艳的文学之花。
《长江文艺》编辑部主任丁东亚说,此次作家活动周让作家们与老友重逢,又结识了精神相投的新朋友,关于创作的话题“说也说不完”。自由撰稿人王璐琪谈到,作家朋友平时在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中写作,通过这几日的交流,大家彼此深深体味着文学所引发的心灵相通的幸福感。在《当代》编辑孟小书看来,文学刊物对于编辑来说始终是一束光,勘探鲜活的文学现场,又照亮作家与读者的心灵。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苏笑嫣在2015年加入中国作协,此次作家活动周让她意识到文学的接力棒已经传向了青年一代,内心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杨则纬表示,遵义之行让她又一次真切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者,因为文学,每位创作者都能一次次找到真实的自己,写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此次作家活动周将“作家朋友 欢迎回家”与“做人民的学生”两个主题有机结合,通过红色文化寻访、名刊编辑对话、乡村生活体验等立体化设计,既拓展了青年作家的创作视野,又深化了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大家纷纷表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走进遵义,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难得学习机会。今后将把在这里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努力以更加厚重隽永的作品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开拓新时代文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