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新闻

从电影回望文学

□孙甘露

孙甘露

我想从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的一部电影说起。这部电影叫《爱玛》,根据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我们假设读者和观众对简·奥斯汀的小说以及英国人言谈中的那种按捺不住的幽默有所了解。我想到了这部电影中的这样一段对话。

爱玛问弗兰克先生:您和费尔法克斯小姐熟不熟?

弗兰克回答道:跟一位女士熟不熟,那位女士说了才算。

如果我们仅仅用这段对白隐喻文学和电影的关系,那就辜负了简·奥斯汀那标志性的对婚姻和社交生活的精湛分析了。实际上,弗兰克先生和费尔法克斯小姐早已暗通款曲,秘密订婚了。

即使从中国电影的历史来看,文学和电影的这种联姻也是贯穿始终、无处不在的。

文学的创作和电影的创作,都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但是我们不能把改编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从一种叙事方式向另一种叙事方式的转化。比如我想到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的另一部电影——日本导演石川庆根据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改编的《远山淡影》,它讲述了人们会在回望中重新“塑造”往事。而无论文字叙述所暗藏的不确定性,还是影像画面所呈现的相对明晰,都揭示了人物心理层面复杂的日常感知,探讨了人物的内疚和自欺。这种转化与揭示,由一个时代各个门类艺术家的合力创造而成。小说的叙事和影像的叙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它们不仅仅是叙事的手段,更是我们观看与理解世界的方式。

因此,我想任何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都不能被简单理解成“IP改编”,而是文学与影视从业者都深入地感知时代、感知社会、感知人,同时意识到两种门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并对时代中的种种变化作出自己的回应。

顺着绘画这个角度,我们或可借艺术史家石守谦尝试透过“画家与观众互动”这一角度对“山水之史”何以产生变革的思考,来反思如今文学与读者、电影与观众的依存关系,从中辨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中国作协的影视转化推广计划,都是富有远见和切实有效的一个举措。它从一个小的切口,触及了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人类最基本、最直观的交流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变化与发展也给人类认识并理解自身带来了广泛影响。

(作者系上海市作协主席)

2025-06-23 □孙甘露 1 1 文艺报 content79746.html 1 从电影回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