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外国文艺

威尼斯嘉年华,卡萨诺瓦的假面与真貌

□沈大力

嘉年华上的假面舞者

卡萨诺瓦肖像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亚得利亚海岸一泓蓝色潟湖中的一颗明珠。这座潟湖城不愧为嘉年华之都,世界旅游胜地。自中世纪起,这里每年时序于早春举办“威尼斯嘉年华”(le Carnaval de Venise),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欢乐。

2025年时值神秘人物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诞生300周年。威尼斯嘉年华推出卡萨诺瓦传奇。《卡萨诺瓦国际博览》杂志创始人安东尼奥·特朗博斯曾说:“卡萨诺瓦是威尼斯之谜,没有卡萨诺瓦,就没有威尼斯。”也曾有意大利人夸张地说,“没有威尼斯,也就没有卡萨诺瓦”,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

我曾数度漫游到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这里曾是游子卡萨诺瓦游荡的宿地,历来为威尼斯嘉年华的欢娱中心。16世纪中叶肇始,嘉年华之夜,一个装扮成天使的人悄然从圣马可钟楼飞跃而出,徐徐降落到广场中心,由此揭开嘉年华舞会序幕。此时,广场汇聚两万余狂欢人群,数十艘贡多拉船逆大运河而上,在利雅尔朵桥开进潟湖,赴嘉年华之约。两天后,潟湖畔挤满各类假面化装舞者,在乐声中腾蹈两周方歇。

今岁的威尼斯嘉年华,旨在向世人揭开“卡萨诺瓦谜”的面纱,最惹眼的假面面具自然是冒险者卡萨诺瓦。在离圣马可广场不远的莫切尼格宫,人们特意在题为《卡萨诺瓦时代的风尚》展览会上摆出唐纳德·苏特朗为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的影片《卡萨诺瓦》设计的奇彩西装,展品由费里尼家乡利米里基金会提供。该片摄制于1976年,对推崇卡萨诺瓦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因为,费里尼片面地将这位重要历史文化名人描绘成一个终生放浪形骸的颓废派。在民间一般人眼里,若说萨德侯爵是邪恶的征象,卡萨诺瓦则成了色情狂徒的典型。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这种笼统的负面概括有失偏颇。因为,卡萨诺瓦留给欧洲的文化遗产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

茨威格认为,卡萨诺瓦能跟托尔斯泰和司汤达相比拟。与卡萨诺瓦有类似爱恋经历的司汤达本人,恰对卡氏充满激情,这洋溢在他的小说《帕尔玛修道院》里。其他的人,如浪漫派诗人缪塞和画家德拉克瓦也都很推崇卡萨诺瓦。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更将其归入《变形记》作者、拉丁大诗人奥维德之列。在法国,卡萨诺瓦也跟圣西门、夏多布里昂和雨果齐名。历史学家安东尼奥·特朗伯斯坚称:“卡萨诺瓦的文化价值被低估,甚至被掩盖了。”他指出,卡萨诺瓦始终存在于威尼斯人的心底,至少像同样用法文写作的著名戏剧家哥尔多尼一般。

另一位专门研究启蒙纪元的学者、巴黎大学教授米歇尔·德龙,在其所撰《卡萨诺瓦生平》中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尤其热衷于歌剧,曾跟著名歌剧《唐·璜》的作者罗伦佐·达庞特合作,光扬古典主义喜歌剧。米歇尔·德龙特别提到卡萨诺瓦的《我的一生》(又译作《回忆录》)是一部自由思想坦诚流露的文化巨作,其中生动揭露、批判了作者生活时代腐败的社会现象,具有较深刻的现实意义。此书撰于1789年,1798年完稿,全部用法文写就。作者希冀该书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出版,至少出一部分,然而这部作品直到1960年才完整地在法国巴黎面世。

回望前尘,卡萨诺瓦的大部分著作不在意大利,而是在法国印行。我手中的卡萨诺瓦《我的一生》就是法国弗拉马利翁书局1977年的法文原著版本。现今翻阅这部作者自称“我的生涯”的长篇传记,读者可以看到18世纪欧洲社会的幻影,以及浪漫的文学情趣。法国当代文论家勒内·德莫里在为《我的一生》撰写的《弁言》里宣称:“尽管遭受诸多非议,卡萨诺瓦书中的记述是真实的,作者是一位清醒的观察者,既客观又有坦率的勇气。他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具有哲学的视角和远见,是位有广博知识的文化人,一个理想的榜样。正像《人间戏剧》里的人物拉斯蒂涅克,或者干脆就是巴尔扎克本人。”勒内·德莫里对卡萨诺瓦代表作《我的一生》的肯定,与世俗社会将他描绘成一个冒险的江湖骗子的偏见大相径庭,从而为一个几乎被误认的“歹徒”和“恶棍”正名。

卡萨诺瓦在《我的一生》里追叙的是奥古斯特·孔德时代的欧洲风俗和日常生活现象,贯穿着本人的亲身经历。卡萨诺瓦声言:“生活是我的素材,我的素材是我的生活。”他在该书《序言》里说:“我的个人历史年代久远,按记忆开始于八岁零四个月。童年黏人,青年冲动易怒,最终陷入了持续整整一生的忧郁。我承认自己一生中都是感情冲动胜过理智思考,只凭个性抑制精神。”

在这部长达3700页的“自志”中,卡萨诺瓦毫不掩饰自己是个典型的“唐·璜”。 他坦言:“我生来爱恋女性,并竭力得其爱。但如果人们把我的一切都归结成性感,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性感的力量从来没能让我忽略自己该尽的责任,正如世人不应将荷马错当成一个醉汉。”

1750年,他在里昂加入共济会,跟莫扎特成为好友。1787年10月9日,他身着白衣溜进布拉格的剧院,现场观看莫扎特的歌剧《唐·璜》首演,如同希腊神话里的那喀索斯从水中看见自己的倒影而陶醉。他时年62岁,仍渴望在文坛显露头角,发表了《威尼斯共和国监狱逃遁记》,这是一部自传,专述他在自己的故乡威尼斯所遭受的劫难。

1755年7月,卡萨诺瓦因生活放荡、亵渎宗教,被投入位于圣马克广场古罗马总督府屋檐下的普龙博什监狱,终日与老鼠和跳蚤为伴。1756年11月1日,在经受了15个月的折磨后,他串通僧侣巴勒比越狱,逃出威尼斯,但也从此被禁止返回故乡,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流亡岁月。他一生期望当局撤销对他的判决,至死未能如愿。卡萨诺瓦离开威尼斯后,经慕尼黑和奥格斯堡到巴黎。他怂恿金融家约瑟夫·帕里-杜沃奈引进在威尼斯流行的彩票业,帮助当局财政在经济萧条中复苏,自己也从开彩中获利,一跃为法国彩票业先驱。

卡萨诺瓦崇敬法国哲学家伏尔泰。他1760年7月在舒瓦塞尔公爵家中做客时与伏尔泰相识,二人一见如故。伏尔泰还特别让他看了自己收藏的信札。翌年,他再度拜访伏尔泰,接受其启蒙思想益深,写作上采纳其综合叙述历史的方式。1779年,他写出了《伏尔泰传》。

他也有虚构的作品,如1788年发表的幻想小说《地心之旅》。这部小说叙述了爱德华和伊丽莎白二人栖身于地球中心长达81年的经历,描绘了一个地心里的天堂,那是天主在撤回对亚当和夏娃吃禁果原罪的惩罚后,另辟的一座伊甸园,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卡萨诺瓦于1798年在北波西米亚逝世。他一生怀有强烈的文学抱负,期望通过写小说和编戏剧成为大作家。他坚持用意大利文和法语写作大量文章,还把荷马的《伊利亚特》译成意大利文,编译了伯尼的小说《里戈》《朱丽叶·卡特莱斯彼女史信札》和唐珊的小说《加莱围城》。他用法文撰写的著作除《我的一生》《威尼斯共和国监狱逃遁记》,还有《塔利亚的信使》《一个思想者的独白》和《致列奥纳德·斯奈纳奇》等。卡萨诺瓦留给后世的《我的一生》是作者亲历的“小说”,他本人的生活正是一部十分吸引人的故事。这部巨著更是欧洲18世纪的重要社会文献,不断引起全球学术界的关注。卡萨诺瓦本人明言:“我的四十来部书向意大利表明,吾侪并非阿波罗泥潭里的一只癞蛤蟆”。

事实证明,此君并非像一些传说描述的“色情狂”,或按费里尼影片所呈示的“一个牵线活动玩偶”。毫不夸张地说,卡萨诺瓦堪称是欧洲现代社会文明前的文坛睿哲。这正是2025年威尼斯嘉年华将之选为纪念活动核心的缘由。前往威尼斯文化旅游的外邦来客,不妨透过戴假面的卡萨诺瓦,透视其真实面貌,领受珍贵的情趣感染。

2025-07-07 □沈大力 1 1 文艺报 content79949.html 1 威尼斯嘉年华,卡萨诺瓦的假面与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