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剧《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三部曲海报
文献剧《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的创排自2023年启动,三部曲分别是《出发》《移动》《抵达》,每一部约60分钟,我们以一年一部的节奏,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青春史诗。第三部《抵达》的上演,还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同名原著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严平老师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该书以剧团日记为缘起,记录了卢沟桥事变后一群北平的大学生组成“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离乡背井深入战区宣传抗日,并于1938年抵达延安的真人真事。后来,剧团成员各自有不同的发展:荣高棠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张瑞芳成了著名的电影明星,陈荒煤成为著名作家、电影事业家,杨易辰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所有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但当晚年回忆往昔的时候,荣高棠代表成员们说:“尽管后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永远是这一年。”这份念念不忘的青春打动了我,同时我也意识到那些剧团成员跟我的学生们一样,都是大学生,是同龄人。这些故事能打动我的学生们吗?为此,我特意让自己的研究生也看了书,当她们热烈地表达喜欢这个故事时,我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我要改编这个题材,并让我的学生们来演绎它。此后,我经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党总支书记钟鸣的帮助,联系上了严平老师,取得了公益性演出的改编授权。
得到严老师的首肯后,我们就发布了“1938工作坊”的集结令,并于2023年5月18日开始了第一次集结。报名的同学中,从大二到研二的同学都有,我给大家介绍这本书,讲解何为文献剧,讲述未来的创排计划。我将领取原著当作一个仪式,同学们可在接下来的六次集结中决定是否跟随这出戏走到底,决定了再来领书。这个仪式对学生是有作用的,他们明白了要认真对待自己的选择。此后,我们以每周四晚定期集结的方式开展阅读、讨论和汇报,我们一起观摩《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电影、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邀请严平老师来给大家做讲座,也请过专业的表演指导给这些没有受过训练的戏文系学生训练……后来同学们也仿照原作,将这称作“过星期四”。
在阅读原著时,我就决定要将它改编为一出文献剧,不编造情节,而是让真实的材料自己说话。工作坊前期,我曾以《偌大华北,已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等专题让成员分组展开搜调,再汇报展示;或让他们围绕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等与移动剧团直接相关的几次战事开展调查并讲演。“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初期成员共16个人,随着工作坊的进展同学们每人认领了一个人物,有人认领了张瑞芳,有人抢走了郭同震,他们对这些人物进行拓展性搜调,并作人物小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再是浮泛地阅读材料,而是深入历史、开掘真相。
第一个学期的工作坊接近尾声时,同学们分小组排演了剧团当年的抗日剧《七·二八之夜》《打鬼子去》《放下你的鞭子》。通过这次短剧排演,我对同学们的表演能力、个人特点有了更多的了解,奠定了后续角色分配的基础。有同学反映,排练增进了大家的友谊,不同于上课时有距离的关系,团队的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也就在那时,我明确了全体认同的创排宗旨——以剧团体验剧团,用青春对话青春。
我利用2023年、2024年两个暑假,分部创作了三部曲的剧本。我们还成立了“国戏·1938剧团”,每次演出前全体成员都会上台“聚气”。
由于经费紧张,我在创排之初就决定不要舞美,而是利用道具和多媒体与表演配合迁换时空,许多道具都是大家一针一线制作而成,服装也大多是同学们自己的或从别的剧组借用来的。制作组严格经费管理、详细记账,三年创排成本分别是:5727.72元、5780.12元、5910.37元。
条件简陋,但艺术要求不能降低。2023年12月8日,《出发》上演,演出效果惊艳,戏文系的学生不输表演系的评价让我们更加自信;次年,又有艺文系、京昆系同学加入,剧团规模进一步扩大。2024年12月9日,第二部《移动》上演,这一次我们使用了戏中戏和沉浸式戏剧等形式,将剧场变作徐州会战的沙盘,以活报剧的样式再现了台儿庄大捷的惨烈与英勇,演出现场火爆热烈。2025年6月8日,《抵达》上演,在这个毕业季,同学们手拉手唱着《五月的鲜花》完成了这一场持续三年的青春聚会。
《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先后入选了2025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和“卢沟桥-宛平城”主题剧目征集等活动,即将走出中国戏曲学院的校门,进行一系列的演出。我们仍将以定期集结的方式,排练、演出,持续这场与革命先辈们的隔空对话。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