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

《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

时光隧道中的熠熠星光

□刘晓庆

《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李培禹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5年5月

李培禹散文集《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以崇敬之心、谦恭之情,记录了一名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之间的美好遇见。我们从中可以望见,那些圣洁灵魂的观照吹拂,宛如时光隧道中一束束的熠熠星光。因此,作者笔下的“留恋”与“张望”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成为承载精神探索与情感寄托的思想符号。

掬一捧星辉,为了致敬。该书讲述了李培禹与18位文化名家的交往,这些名家涵盖诗人、作家、音乐家、漫画家、表演艺术家等。作者以敏锐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他们的鲜明个性,触摸到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挖掘出诸多鲜为人知的独家故事。

李培禹与这些文化名家的交往普遍历时长久:与诗人臧克家交往50余年,与漫画家李滨声、表演艺术家李雪健等也有三四十年的交情。他们之间或一见如故,或相见恨晚,凝结的友谊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这些文化大家崇高的思想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悲悯的人文情怀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作者的人生“底片”上打下了深深烙印。多年后,作者仍难掩内心波澜,既理性思考每位名家的独特之处,又竭力挖掘值得讲述的独家故事与思想闪光点,用心用情表达对他们的深沉怀念。可以说,这部散文集既是作者对那些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这些文化大家发自内心的致敬。

这些文化名家多为各自领域的里程碑式人物,其人品修养、思想境界、文化造诣与心路历程,都值得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加以展现。作为资深副刊主编,李培禹无疑是“掐尖”的高手——在漫山遍野的茶山中,善于采摘最鲜嫩、最有价值的一两片叶子。他更擅长以一条线索自然串联起与名家的交往情景:写“西部歌王”王洛宾,便以其艺术生涯60周年北京纪念演出为“小窗口”,折射这位民族音乐家的一生成就;写诗人臧克家,围绕“我对你抱有不小的希望”这句勉励,深情回溯臧老在人生道路上对自己的提携帮扶;写词坛泰斗乔羽,则以“万万改不得的一条大河”为题,既彰显乔羽先生深厚的艺术修养,又以“一条大河”为经线,贯穿与“乔老爷”的整个交往历程。诸如此类的明线暗缕,在散文集中比比皆是。

绘一幅素描,为了铭记。写人物,关键在于刻画鲜活的形象。该书中的文化名家形象,多采用白描与素描手法,因而呈现出局部而非全局、片段而非全景的特点,却恰恰彰显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与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在人物表现上,作者注重以故事和细节说话,传递出“在场”的真实感动。

作者善用对话体现人物性格、揭示内心活动,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与互动性。比如赵丽蓉,演出后总会问作者:“还行吗?对得起观众吧?”当作者邀请她参加活动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你把心放踏实吧,我一准儿去。也不知为什么,我一到农村,一见到老乡,心里就高兴。”《赵堂子胡同15号的思念》中,作者与臧克家书信往来频繁——1973年作者当知青时,曾收到臧老寄来的书信,信封里还夹着照片与墨宝,温暖了那段艰苦岁月;而在作者最苦闷落魄时,臧老又寄来亲笔题诗:“万类人间重与轻,难凭高下作权衡。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以此鼓励他坚强自信,走出命运的阴影。

书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更能将读者带入具体生活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比如“庆贺王洛宾艺术生涯六十周年”文艺晚会结束后,作者写道:“我看到‘西部歌王’的眼睛有些湿润,银灰色的胡子微微颤动,老人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了……”寥寥几笔,便将“西部歌王”的喜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描写演员李雪健在大亮山的“还愿”之旅,读来令人动容:“李雪健从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说:‘这是我拍《杨善洲》得的奖金,把它转交给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逢年过节,让她替我给老爷子扫扫墓、献把花吧。’”又如漫画家李滨声,生性爱开玩笑,曾发过一段风趣的微信:“各位亲朋好友,我人在呢。近日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的一档节目,把我说成已故了,有老友要登门表示哀悼。怕麻烦各位,特告一声:人在呢。李滨声。”后来央视及剧组制片人专程上门道歉,有人情急之下扑通跪下,滨老赶紧扶起对方,诙谐道:“我还以为拜师的来了呢。”

立一座丰碑,为了传承。李培禹笔下的,都是与他相关的日常生活里的平凡之事,可平静之下却涌动着万顷波澜,内敛之中摇曳着万道华彩。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里,藏不住作者对文化名家的深情厚谊。作者通过回望这些文化名家或远或近的背影,将他们的感人瞬间定格在灵魂深处;他呕心沥血为每位文化名家勾勒的肖像,已然成为一座座彰显思想境界与高尚品格的精神丰碑。

为艺先为人,作文先做人。这些文化名家的学识修养与谦逊品格,无时无刻不在润泽着作者的心灵。比如作家浩然,无论外出开会还是深入生活,总会带上全国各地业余作者寄来的一堆稿子,利用途中乘车、午间小休、晚上临睡前的零碎时间挑选阅读,给予文学创作上的指导。他读到业余作者陈绍谦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说《灾后》,立即推荐给北京的一家刊物;稿子被退回后,又不厌其烦地向其他文艺期刊推荐,直到第四次推荐,陈绍谦的处女作才终于在辽宁《庄稼人》杂志上发表。李培禹在《想念一个人(代后记)》中,深切感念影响自己一生的北京二中语文老师赵庆培:他常去赵老师家求教,有时赶上饭点,就添双筷子在老师家“蹭饭”;赵老师始终关注他的文学创作,肯定他在人物散文领域的成就,这份鼓励与扶持如一缕阳光,照亮了他的文学之路。

李培禹在长期的副刊编辑工作中,自觉将这些文化名家的精神财富当作滋养头脑与灵魂的养分。退休后,他担任北京市杂文学会秘书长,还连续两届当选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近年来,他以实际行动热心指导业余作者提升写作水平,鼓励他们厚积薄发、扎实创作,做有学识的写作者——即便住院期间,也坚持在病床上为业余作者改稿,并积极推荐给报刊发表。李培禹对前辈、同辈乃至晚辈写作者都满怀敬意,对朋友真诚相待、鼎力相助且不图回报。心中有多少光明,便能照亮多少远方,这正是文化的力量,也是精神传承的生动彰显。

(作者系作家、评论家)

2025-07-18 □刘晓庆 《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 1 1 文艺报 content80114.html 1 时光隧道中的熠熠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