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

趣幽旨深 蓄理其中

——读《张学东中短篇小说选(八卷本)》

□周清叶

《张学东中短篇小说选(八卷本)》,张学东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25年1月

《张学东中短篇小说选(八卷本)》收录了《看窗外的羊群》《年味正浓》《归途》等作品,涵盖作者1999年至2024年间的主要创作成果。全套82部中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权威刊物,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入选中国年度小说精选本百余种。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社会与现实的观察思索,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性之光,以及顽强的生命意志与作家的悲悯情怀。当下互联网上,书摘书评、作品拆解、经典名句摘录等唾手可得,但系统阅读这套选集,能让读者真切感受阅读的审美愉悦,体验到纯粹的文化趣味。正如其中短篇小说《海绵》的标题意象:海绵的特性是吸收与释放,这套选集正如海绵,既浓缩了人们情感的精华,又吸纳了时代生活的深刻印记。读者可以从中窥见时间流逝与记忆留存,感知近40多年时代与生活的变迁。

这套书生动诠释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论断,张学东从生活中提炼故事,读者则通过阅读重返那段生活体验;同时,它也契合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坚守现实主义精神,不离开自己生活的土地。读者会为作者对生活与人持久的凝视观察所感动,更会钦佩他对社会生活深刻的洞察力。

该套小说选塑造了各阶层的诸多人物形象,涵盖农民、记者、民办教师、下岗女工、独居老人等。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的心态、性格、精神气质与思想,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即便身份和处境相似的人物,在不同作品中也各具风貌、毫无雷同,足见张学东塑造人物的技巧已臻成熟。

作者细腻描绘了西北地区的地理景观,包括自然风景、农事活动、人情习俗,以及地形地貌、植被分布、动物栖息等生态细节。如《石头跑》中,故事发生在风大到能吹动石头的地域;《寻寻觅觅》里,祖父走失后,父亲请来的觅脚老汉作出了颇为准确的预言;《往事二题》中,神婆为多子女家庭的幼子取外姓之名,而这孩子后来竟真能匪夷所思地化险为夷。张学东以敏锐观察捕捉到西北民间生活自带的魔幻色彩,并用精彩笔墨加以摹写,让地域特质跃然纸上。

文学作品的情感趣味,在于唤起读者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深层体验,进而产生共鸣。张学东从不刻意美化现实,而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历时性地揭示了一系列曾客观存在的问题:城市客运交通乱象与社会治理短板、进城务工者的生活处境、南下打工者的工作环境与无处安放的情感……但作者的写作并非简单同情弱者,而是通过故事触及政治、法律、经济、教育、文化等现实议题。

这套书的总体情感态度呈现出中和之美:以真诚为底色,不回避社会矛盾与人际龃龉,又能做到中节合度、执中守一。即便面对“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复杂处境,作者仍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笔触,抑制邪恶、归于正道与本分,既体现了传统儒家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思想特质,也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套书在情节构思上巧设悬念与反转,环环相扣,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智力挑战与探索带来的独特趣味。诸多作品呈现出智趣叙事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创作技巧上体现为深谙生活常态与极端环境下人的行为。一方面,作品耐心铺陈大量生活细节,以真实的叙事与细节描写带给读者亲近感;另一方面,他善于把控节奏,在娓娓道来中酝酿情势,逐步将人物推向极端情境,使其做出令人震惊的举动。比如《长话短说》,开头看似漫不经心地描写留守女人在小卖部接电话时被偷窥,随后矛盾陡增终致悲剧;《宰牲》起笔即蓄势,字里行间的紧张感逐渐增强;《裸夜》中,记者试图深挖裸跑男新闻,却在各方压力下情难自已,最终自己也成为深夜裸跑人,恰如“凝视深渊过久,自身亦成为深渊的一部分”。

这些作品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直击人类存在的根本命题,带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质。而阅读中思想的碰撞、探索的启迪,更构成了智慧的趣味。 许多作品还兼具诗性特质,部分篇章甚至近似散文诗。那些饱蘸情感又蕴含哲思的描写,赋予作品形而上的境界。如《跟瓶子一起唱歌》中,从中原农村随父母来到西北小城的小女孩草叶儿,童真地说“起风的时候那些瓶子个个都会唱歌”,相关五个自然段的描写细腻生动——如同莫言笔下黑孩眼中“透明的红萝卜”,通过充沛的听觉与视觉刻画,既写出孩童的单纯、敏感、朴素快乐与无限幻想,也反衬出成人感官的迟钝、感受的浅薄与生命力的委顿。《说给寂寞听》以心理叙事为主,聚焦老人对年轻与衰老、生存与死亡的体验,细腻描摹让老人油尽灯枯的生命状态力透纸背,尽显对生命的深情注视与深刻观照,而简朴隽永的语言更将这种意境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这些看似寻常却值得细品的细节,彰显了作者的写作功力。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

2025-07-18 □周清叶 ——读《张学东中短篇小说选(八卷本)》 1 1 文艺报 content80115.html 1 趣幽旨深 蓄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