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

游走于山水与市井间的诗意家园

——评梦萌散文集《随意即风景》

□白 描

梦萌的散文集《随意即风景》,在山水烟岚与市井烟火之间,为现代人勾勒出一片可供灵魂栖息的诗意家园。“随意”二字看似闲笔,却暗含了作家对生活本真状态虔诚的凝视与刻意的萃取。在浮华喧嚣的时代洪流中,梦萌以笔为舟,引领读者穿越自然之壮美与人间之琐屑,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走与观察里,沉淀下对生命、文化与存在的深邃思考,成就了这部温润而厚重的精神图谱。

梦萌笔下的山水,绝非浮光掠影的风景明信片。他足迹所至,华山之险峻、西湖之潋滟、三叠泉之磅礴、卧龙谷之幽邃,皆被赋予深沉的文化基因与鲜活的生命律动。在《雨中西湖》里,他捕捉到“雨好像不是下的,而是纺的,吐的”这般奇崛的意象,轻柔的雨丝瞬间化为天地间缠绵的经纬,自然现象被点染上江南丝织文化的底色。更妙的是,他由游人手中撑开的伞,轻盈地钩沉出白娘子与许仙借伞定情的千年传说,使眼前的雨幕与历史的烟云、民间的想象浑然交融。自然景观在他笔下,成为承载集体记忆与情感密码的文化符号。

这种对山水的人文解码,在《泰山阶》中达到一种庄严的升华。当众人仰望岱顶或惊叹石刻时,梦萌的目光却久久驻留在粗粝而坚实的盘道台阶上。他看到的不是冰冷的石级,而是“中华文化宝典的一枚书签”——每一级台阶,都仿佛镌刻着时光的刻度,承载着无数攀登者的虔诚与重量,连接着大地与苍穹,成为民族精神跋涉的具象象征。黄山松的“拒腐”风骨、遵义城头的“满新月”清辉,莫不是他穿透景物表象,直抵其内在人文魂魄的敏锐洞察。这种凝视,使他的游记超越了地理空间的记录,升华为一场场在自然肌理上进行的文化考古与精神礼拜。

如果说山水游记是梦萌与宇宙宏阔的对话,那么他对市井巷陌的描摹则是对尘世烟火中人性微光的深情打捞。《随意即风景》的另一重魅力,在于他拥有将凡俗日常淬炼为哲学金砂的能力。一碗关中街头再寻常不过的羊肉泡馍(《品梅》),在他眼中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成为审美思辨的载体。他从肉片数量的增减(五片到两片),联想到艺术创作中“以少胜多”“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东方美学真谛,甚至引申出对“修补美”这一崭新审美范畴的探讨——衣物破损处的绣花修补,何尝不是一种化残缺为神奇的生活艺术?这种由舌尖滋味向心灵哲思的跃迁,正是梦萌散文最独特的思辨路径。

他将这种“小中见大”的哲学透镜,对准了生命长河中更细微的涟漪。《美美青春痘》中,少年面庞上那令人烦恼的“痘”,被他点化为“生命的根瘤菌”“尖端放电”——它不再是生理的尴尬标记,而是青春能量喷薄的火山口,是生命走向成熟必经的庄严加冕礼。《走路》一文更是将人类最基础的肢体动作,提炼为贯穿一生的精神隐喻。孩童学步的蹒跚与成人世路的坎坷相互映照,最终指向那条更需专注与执着的“心路”历程。在梦萌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走路”,重要的不仅是方向,更是行走时内心的澄明与定力。

梦萌的散文语言是诗意栖居得以构建的基石。他拥有将方块字化为五线谱的魔力(如《在上海听音乐》),使文字本身流淌出韵律与节奏。在《三叠泉瀑布》中,他以“俯瞰,似天射下一群令箭;仰望,像地举起一丛宝剑”这样铿锵的军事意象,将飞瀑直下的雷霆之势转化为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视觉的壮阔与听觉的轰鸣在文字中炸裂开来。他深谙通感之妙,《烟台听海》里涛声哨音交织难辨;《枫桥雨痴》中将无情雨丝赋予“痴”的缠绵情态。排比与复沓的娴熟运用(如《月夜船海》中四个“看”字的回环),为散文注入诗歌般的吟咏气质,而长短句的交错(《泰山阶》),则精准模拟了攀登者喘息与休憩的生理节奏。这种语言的诗性锻造,使他的文字既有古典的凝练蕴藉,又不失现代散文的舒展与生机,将山水之灵与市井之趣熔铸为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学风景。

然而,梦萌并非一味沉溺于风花雪月的田园牧歌。他犀利的目光从未离开过脚下的土地和时代的病灶。《舌头的功能》一文以人体器官的湿滑善舔为引,将批判的锋芒直指社会中的谄媚逢迎之风,并发出令人警醒的预言:当“舔”从比喻变为真实行为,人类的语言与良知终将退化殆尽。在《人来疯在线》《该死的嘴》《猴性新探》等篇章中,他以杂文的锋芒解剖着社会痼疾与人性的幽暗面,嬉笑怒骂间尽显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这种介入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诗意栖居”并非逃避的桃花源,而是扎根于纷繁世相中依然保持清醒的精神高地。

我与梦萌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彼时我任《延河》杂志主编,他是活跃在《延河》的作者。记忆犹新的是,陕西文学界的前辈们——如杜鹏程先生笔力雄浑如华山基石,王汶石先生观察生活似渭水般绵密,李若冰先生行走高原如风般执着——他们皆对这位“水的爱恋者”投以热切的目光。李若冰先生曾撰文盛赞梦萌为“文学的搏击者”,称其作品“水的灵魂跃然纸上”,更期许他在水流中“找寻自己的风格”。那份由《水杉礼赞》《水之魂》等篇章透出的、对水利工作者生命韧劲的礼赞,确实让老一辈作家看到了文学薪火传承中可贵的赤诚与扎根生活的深根。几十年文学长路走下来,梦萌未曾辜负这份期许,他以《随意即风景》在内的累累硕果,践行着对山河大地与人间烟火的永恒凝视,这份不懈的耕耘与丰厚的回响,着实令人欣慰。

梦萌的散文世界,是山水与市井的双向奔赴,是诗意与哲思的相互照亮。《随意即风景》的书名,恰是他创作姿态的最佳注脚——以看似随意的步履丈量大地,以刻意的匠心捕捉风景背后永恒的精神微光。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精神家园日益沙化的今天,梦萌的散文宛如一股清泉,提醒我们:真正的栖居,是在西湖的雨丝里感受时间的绵长,在泰山的台阶上触摸历史的脉动,在羊肉泡馍的香气中体味生活的真味,在青春痘的印记里礼赞生命的蓬勃。这份游走于山河市井间构建的诗意,并非对现实的逃逸,而是以更深的爱恋与更清醒的思辨,重新进入并照亮现实。他以文字为砖瓦,为我们时代疲惫的灵魂,筑起了一座可以安放“凡世的灵魂”的精神殿堂——在那里,水在低语,山在诉说,而人间烟火,亦可成诗。

(作者系作家)

2025-07-18 □白 描 ——评梦萌散文集《随意即风景》 1 1 文艺报 content80118.html 1 游走于山水与市井间的诗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