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与争鸣

传记的生命在于真实

□古远清

书腰上有“六十年的刻骨痛苦和衷心忏悔——一个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后代的自白”文字的李德复自传《不言放弃》,最近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这位老兄在早已将家庭出身埋葬只问你是不是老板的年代,仍把成分论当大旗祭出,未免有一种文物出土般的霉味。

2009年,获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六十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荣誉称号,并担任湖北省通俗文学学会会长的李德复,自下海办《书刊导报》《爱情婚姻家庭》《真情》以来,其“专业”被搁置一旁,小说创作处于似有若无的状态,许多人感叹:多了一个文化企业老总,少了一位小说家。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间,这位被五次打成“黑帮”、“反革命”的不走运者,最近一次又被判处“死刑”——晚期癌症,人们听到这个不幸消息的反应多半是:使人崇敬的老作家璀璨的年代已远去,已快成为明日黄花了。作品稀少,这位“湖南蛮子”文章风格亦趋于文淡风轻,与大跃进年代其作品《典型报告》入选中学课本还被改编成电影,乃至改革开放后不断以报告文学和小说问世的井喷态势,其落差之大使人发出疑问:德复老矣,尚能饭否?

可就在他生命的黄昏,这位打不死压不扁摧不垮的传奇式人物突然从病榻上大吼一声:“不言放弃!”他要学到老,写到老,乃至长眠在写作案头上。原来,大难不死的德复又一次复出,又一次与死神交战,又一次与命运抗争,人们据此有理由相信:《不言放弃》决不是德复写作生涯的句号,而是他重获新生,展翅腾飞的新起点。

这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德复不是廉颇,他人老心不老,他的精神状态就像该书封面的照片那样年轻,仍然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处于上升姿态。说他没有老化成“落日”,是因为这本自传不是一般的作品,不是耄耋老人告别世界前“例行公事”向人们报告他成长的经过和生命历程,而是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写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大书。德复所受的磨难,多次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经历,以及对盲目紧跟而忏悔和反思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因而这是一篇表现红旗下成长的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报告”。从这里,人们可以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改、批胡风、反右、反右倾机会主义、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的历史,读到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向现实妥协而又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原因,明白极左势力为什么总会卷土重来伤害作家,学会做人必须诚实、不能改编和篡改历史的道理。

《不言放弃》最大优点是真实,它不仅解剖别人也严于解剖自己。敢于写自己的阴暗面,历次政治运动中不仅写自己被别人整,也写自己整过别人,不回避自己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随波逐流写过的趋时文章。尤其是上级要他批斗自己的领导焦德秀的内心矛盾写得充分和可信,而不像某些自传的作者把自己打扮成水晶般透明、蒸馏水般纯洁的完人。

“记忆文学”是回忆录新上市的一个怪烘烘的标签。它在回忆录和自传体小说之间骑墙。“记忆”可能有误可能遗忘,“文学”却允许虚构允许想象。早早立起这两道阻挡批评之火的防火墙,作者就可以躲在墙后把回忆录当成幻想小说来操弄了。当前有些记忆文学,是作者时给自己签发的一张制假许可证。而李德复给自己签发的是真实许可证。他写传记不是写小说,更不是在创作“记忆文学”,而是视真实为生命,容不得半点编造和虚假。在他的人生长河中,有几个岛是无法绕开的:在大学读书时因崇拜胡风及其文友的作品受到隔离审查,在十年浩劫中被当做黑帮遭无数次批斗、毒打、关押、劳改,“文革”结束前调到武汉,跨入省作协大门又遭莫须有的审查。所有这些,他如实写出,写出时不忘记自己也做过违心的检讨和揭发过别人。这是无法抹去的“创伤记忆”,也是能深究人性诡谲,能充分又细致地传达自己的个人经验与气息的动人之处。

小说需要卖点,否则写出的东西只能藏之名山而无法和众多读者交流;自传同样需要卖点,否则就无法上媒体头条或重要版面。可德复不需要这种吸引眼球的卖点,他深知作品最终还是靠品质说话,自传最终还是靠写个人遭遇有无典型性而流传。德复不怕肉体的衰败,不怕有太多与时光搏击的痛楚与伤痕,更不怕别人将自己的作品比之为“出土文物”。他只顾如实道出自己的一生,认为真实比卖点更重要。真实对他来说,不光是处世方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这也是《不言放弃》对当前的传记文学创作的贡献和启示。

2010-09-01 □古远清 1 1 文艺报 content19634.html 1 传记的生命在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