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以赢得更多心灵的共鸣,渴望写出不朽的诗篇以赢得历史的青睐,这是古往今来难以数计的诗人的梦想和追求。作为一位真正的诗人,拥有这样自觉的心态,不仅是正常的、合情的,而且值得赞赏,应当鼓励。但是在孜孜追求以后,诗人能否实现自己的诗歌梦想呢?我以为这主要取决于诗人自身的素质尤其是诗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理想和情怀,你是否拥有并且能否坚持自己的宏大理想?你是否拥有写出优秀作品或不朽诗篇所必须具备的情怀?每一位有志向的诗人都可以对自己作一评估。
作为社会主体的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理想。诗人更应该是一个满怀理想的人。屈原、李白,这些写下不朽诗篇的古代中国的伟大诗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屈原唱出了通过变革、实行法治而使祖国富强的政治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和打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理想,纵然粉身碎骨也不作妥协。可是坚持理想常常是痛苦的,因为它可能或者必须承受磨难的砥砺和心灵的煎熬。但也正是这种看似无情的砥砺和煎熬,才能锻造出《离骚》这样千古不朽的伟大诗篇,正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愈是具有理想的诗人愈能迎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击打爆发诗情,挥写奇篇。浪漫的李白,“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关注国家政治,很想经世致用,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当他有机会进入最高政治圈子以后,却根本没有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可能,最高统治者只让他充当调济宫廷生活、点缀升平景象的御用工具。理想的破灭,使最有独立个性的李白,在刚刚唱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又高傲地唱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撼世名句。如果李白放弃理想,随波逐流,会有这样骇俗的诗章诞生吗?
具有宏大理想而留下名篇名句的现代当代诗人也比比皆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满怀理想向往光明自由、渴盼祖国独立富强的艾青在民族危亡关头以热泪和挚情表达了国人共同的心声。郭小川的《秋歌》《团泊洼的秋天》是在正义受压、理想受抑的政治季节中发出的不平之鸣、愤懑之声、慷慨之言,它是一位战士诗人执著理想、愈挫愈勇的心灵表白。瞩望“伟大的爱情”的舒婷,倾情歌唱作为一株与“橡树”紧紧站在一起、既相依又独立的“木棉”,他们既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又可以有不同的爱好和事业,他们既能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又能共享幸福、比翼齐飞。这首诗所以动人心弦,恰恰是因为它的理想主义的爱情观正是绝大多数爱情男女的共同追求。可以说,具有理想的人不一定是诗人,但诗人必须具有理想。在理想的翅膀凌空振飞的时候,它可以带给我们朝晖、虹霓、白云、蓝天种种令人心怡的画面和情思;在理想的翅膀被缚住被折断的时候,它也可以带给我们以怒涛、惊雷或者暴风雨的震撼。我们的诗人和诗歌不能没有理想。
情怀也是诗人必备的核心素质。情怀内涵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是否宽广,一个是是否真诚。宽广的情怀一般都具有人文精神,诗人可以从自己的存在状态和人生经验出发,推己及人,表达对于客观世界的关注关怀,也可以从自己的良知、品格、智慧、境界出发,倾吐自己对于人间万象的思考与情感。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仅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而且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但当他追求理想受挫,逐渐地走向人民,更多地了解人民的疾苦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以后,就成了一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民诗人,他以宽广的情怀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史诗般的爱国诗篇。鲁迅的诗同样有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宽广情怀。他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让人悲痛、沉思和期待;他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让人沉重,感动,扼腕,恨不得起而仿效。事实上,诗人用宽广的情怀拥抱世界,世界也一定会以拥抱回报诗人。世间无数具有宽广情怀的诗人和作品广泛而长久地受到敬重和热爱,充分证明诗人宽广情怀的现实意义和永恒价值。
当然我们也必须尊重诗人品格的多层次性。要求所有的诗人都拥有宽广的情怀,那不现实,也没必要。不过,诗人的情怀可以有宽有窄,但情感却必须真诚,因为读者的眼睛容不得半点虚伪,诗歌的秉性最厌恶矫情。诗歌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等文学形式不一样,它征服客体的主要武器是情感,而且是真诚的情感。这就要求诗歌的品格和诗人的品格高度统一,这也就对诗歌对诗人提出了比之小说家们其他家们更为苛刻的要求:诗歌拒绝虚伪,诗人必须真诚。雷抒雁的《小草》为什么振聋发聩?因为作者在《小草》中不仅暴露了黑暗,歌颂了光明,尤为重要的是他真诚地也痛心地解剖和鞭策了自己,这就赢得了所有与自己有着相同或相似心路历程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正是这份真诚使《小草》在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诗歌作品中出类拔萃。帝王出身的李煜,似乎不属具有宽广情怀的诗人之列,但是他的许多诗作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关键也在于真诚。“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短短一曲《虞美人》,把一个丧国君王的悲凉心境和盘托出,真诚使他赢得了理解、同情与嗟叹,也使这支小曲传流千年。
当下中国诗坛为什么诗歌作品产量居高不下,而优秀诗作却寥若晨星?为什么未能出现具有屈原、李白、杜甫或者艾青一样品位的诗人?从内因方面分析,诗人们在宏大理想的树立和坚持上有所欠缺,在宽广情怀的培育和守护上力度不足,在市场化物质化短期性浮躁性的挑战面前或者缺了大气,失了元气,少了底气;或者干脆当了逃兵,举了白旗,俗了心灵;所以才有诸如“下半身写作”之类与俗共舞的话题抢夺地盘,扫人兴味;所以诗坛内外才会有对于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状态的种种忧思和碰撞产生。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诗歌、中国诗坛和中国诗人的主流始终在探索中前行,在磨砺中升华,更多的诗人正在复兴中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坚持理想,壮阔情怀,研寻诗艺,力求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也无愧于人生的生命之歌、使命之歌,为中国诗歌青春不老,为中国诗人的崇高荣誉继续挥洒心血,激情放歌!这也正是中国社会对于中国诗歌的真诚而热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