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与争鸣

中国原创舞剧与文学

□邢 茜

近年来,我国的原创舞剧不断增多,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相较于西方舞剧发展的成熟,我国还在原创舞剧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断地探索。舞剧需要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特定的人物或一定的剧情,因此,对于一部优秀的舞剧来说,作品的内容至关重要。西方的许多经典剧目都取材于古典文学,例如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一个民族的艺术应当展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我国作为东方文化大国,舞剧就应当凸显出东方的特色和神韵。因此,在塑造我国的舞剧时,许多舞蹈工作者便将题材锁定在了我国古典文学上。从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舞剧《宝莲灯》,到近些年出现的原创舞剧,都与我国的古典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描述一段历史事件或典故,如上海青春舞蹈团的《霸王别姬》;或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北京舞蹈学院的《唐琬》,再现了诗人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或直接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如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红楼梦》、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牡丹亭》。

古典文学经过世代流传,其故事早已经历了时光的检验,因此相较于演绎一个全新的故事来说,运营风险较小。从舞剧这种艺术形式来看,它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单纯的肢体语言,在表达剧情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观众若事先了解剧情更有助于对舞剧的理解。而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题材,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品牌,熟悉的剧情与人物更容易对观众产生号召力。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舞剧,若用当地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为背景,不但使当地民众更具亲切感,同时有利于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让人们对当地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该地区的文化形象。例如西安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就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为蓝本,再现了一个大唐盛世都城的场景。从更宏阔角度来说,选择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舞剧的题材,有利于吸引世界的目光,不但可以提高我国原创舞剧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的经典艺术往往会为世界所共赏,也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走到国外,人们往往更希望欣赏到的是该国原汁原味的文化艺术。因此,我国若要创作出经典的舞剧,就应在洋为中用的基础上,将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舞剧与我国古典文学的融合是否都会带来令人惊艳的化合反应呢?

对于一部舞剧来说,选择有意义的题材是其能否成功的根本所在。如果题材没有意义,再美的肢体语言也是空洞的。但优秀的文学题材未必能在舞剧中被诠释出其精髓,有些作品仅仅背负了宏大而沉重的躯壳,却没能赋予其灵魂,要么过分追求其所谓艺术性而使作品晦涩难懂,要么则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而流于表面形式。舞剧由于艺术语言与篇幅的限制,难以对长篇的剧情复杂的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描绘,同时,也难以刻画众多的人物。我国近年原创舞剧较优秀的作品,也在这些局限性下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和尝试。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舞剧《红楼梦》为例,该剧着重围绕着中心人物宝黛钗展开故事情节,在尊重原著主线的基础上,以观众意想不到的形式将广为熟知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上。不仅是舞蹈本身,舞剧的服装、布景、灯光等也可谓色彩绚丽,美轮美奂。对于舞剧来说,运用现代舞台技术的外在支持,以达到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已经是当今塑造精品舞剧的一个趋势,舞剧《红楼梦》在这方面尤其出色。但诚如《红楼梦》这样优秀的作品,也没能突破无法刻画众多人物的限制,金陵十二钗只在一段群舞中得以展现,不免让观众心生遗憾。因此,在以大型古典文学为题材的舞剧中,如何展现故事精髓,我国的原创舞剧还需进行不断的探索。

在我国古典文学元素的运用上,未必所有舞剧形式都适合于诠释古典名著或重大历史事件。以根据明传奇剧本《牡丹亭》改编的舞剧为例,就有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古典舞剧《牡丹亭》、中央芭蕾舞团的现代芭蕾舞剧《牡丹亭》以及金星现代舞团的现代舞剧《中国制造游园惊梦》等多个版本。可以说,这三部都是国内知名舞蹈团体的优秀作品,都用不同的舞蹈形式对《牡丹亭》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演绎。

在这三个版本中,最为尊重原著、运用古典元素最多的,当属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古典舞剧版本。它不但用精准的艺术语言满足了剧情的需要,同时创造性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营造了读书、市井等多个场面,用活泼生动的表现手法,把丰富的故事与情节演绎融入到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在舞台设计上,该剧运用门的一开一合、人物的一进一出构造出了一个颇具立体感的舞台。该剧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整部剧的设计沉稳大气中又透着可爱时尚,使它在展现出古典、浪漫、唯美风格的同时又通俗易懂,与该剧的古典文学原作中所表现的意蕴做到水乳交融。同一民族的艺术与文学本就一脉相承,因此以中国舞的形式展示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往往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以古典文学为蓝本,便需要演员着古装。我国古代的服装飘逸灵动,讲究线条的流畅,这与中国古典舞的“拧、倾、曲、圆”相呼应,形成了强烈的形式美感。古典文学的内涵、中国舞的气韵再配以古装的飘逸,使得作品在美学上达到了由内而外的高度契合。

再来看中央芭蕾舞团的现代芭蕾版本《牡丹亭》,这部舞剧的创新之处在通过分别代表着现实、梦境、古典的三个杜丽娘,着重刻画女主角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一种更为抽象的手法来对演绎古典文学进行新的尝试。可见,突破传统并非对传统的摧毁,而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传统。尽管有所创新,这部舞剧依然没能成为我国原创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经典的艺术作品,是因为其内容与形式在审美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芭蕾是追求“开、绷、直、立”的外拓性的艺术,此舞剧的服装是夸张而现代的,而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含蓄与和谐,具有内敛性。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在美学情趣上不免相悖,以芭蕾的艺术形式表现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有诸多障碍,难以造就经典的原创作品。

诚然,芭蕾舞这种与我国传统舞蹈有着较大审美差异的艺术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对于我国古典舞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毋庸置疑,但是我们既不应为了坚持中国化艺术特色而放弃汲取外来艺术形式的丰富元素,也不应为了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而丢弃我国民族传统舞蹈的艺术精髓。作为艺术形式的本质,并非单纯外在美的形式的表现,而是某种特定文化意蕴的载体,与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审美精神息息相关,因此,作为芭蕾舞这种来自于西方的艺术是否能够承载起我国古典名著的重量,是值得商榷的。芭蕾舞在中国的特色化不应走进误区,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应当选择更易于深刻表现其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如何在适度融入芭蕾舞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原创舞剧的道路,还需要作出艰苦的探索。

我国的古典文学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与我国原创舞剧的结合可以为舞剧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造就我国的经典剧目。但不是所有以经典文学为依托的作品都能成为好的作品,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盲目改编与创新难以讨好观众,也无法形成经典,这些文化遗产的运用需要舞蹈工作者不断地用心探索与尝试,才能为我们创造出新的财富——优秀的原创舞剧。

2010-09-06 □邢 茜 1 1 文艺报 content19718.html 1 中国原创舞剧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