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报告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这一新学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领域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是宝藏总会被睿智的探寻者发现、开采、收获。30年来,尹均生在寂寞冷清的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园地开拓、掘进,开辟出新天地,也收获了丰硕果实。1990年,尹均生的《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反响。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经过20年孜孜不倦的研究,又奉献出长达50余万字的厚重之作——《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这部著作的学术体系建构更加完整、饱满,为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进一步学科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虽然是作者30年研究的集大成成果,却有着非常严谨缜密的内在逻辑结构。全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对报告文学追本溯源,全面梳理了欧美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第二板块在国际报告文学发展的宏观视阈中追踪中国报告文学的历史足迹与风采质貌;第三板块将报告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进行理论层面的建构,凝聚着作者对这一文体形态及其美学品格的深入思考和独到创见。这三大部分脉络清晰、纵横贯通、经纬互补、层层推进,既有恢宏大气的全景俯瞰,也有精细入微的个案剖析,整体框架臻于完备。
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考察20世纪世界社会与政治革命风云、经济与文化演变潮流,从特定时代的综合影响因素中揭示文学变革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敏感关系,有力地论证了报告文学作为现代社会的新兴文体所必须具备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和文化思想准备,在此雄厚的阐释基础上概括出报告文学独特的文体品格与美学特质,得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报告文学在时代和社会需要中产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新闻记者和作家共同创造的新闻文学形式”,“它面对现实发出急迫的呼声,有着特别敏锐的思辨与判断,挟带着喷涌式的诗情……它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个性,尤其以真实、急迫和激情,冲击读者的心灵”。
作为一部厚重的国际报告文学论著,显然不仅要求著者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还必须具有详尽而扎实的资料占有。由于国际报告文学在国内学界没有得到普遍关注,译介的原始资料和文献十分匮乏,作者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十年披荆斩棘的考索和持之以恒的密切跟踪,拥有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也吸纳了国际学术前沿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使自己的研究不断有新的拓展和跃进。作者强调“个案式”研究对于学科建构的重要意义。在这部著作中,他精选出近30位中外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作为个案,涉及的代表性作品50余部(篇),时间跨越了两个世纪,可谓包蕴宏赡,但每一个案研究,都具体而深入,精辟而丰满,同时它们又不是零散的单篇评论,而是与国际报告文学发展的整体风貌、态势以及所代表的美学精神密切联系,互为佐证的。
在作者的这部新著中,我们还看到其在报告文学理论建树上的更大进展和成就。其一,通过对报告文学产生的时代社会原因及文学发展自身规律的深层考察,通过对现代社会文学受众了解社会需要和审美心理衍变的全面洞悉,从发生学、传播学、接受学的多维结构中对报告文学的文体特质、功能和精神内核进行了深度阐释,其中有许多经得住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其二,对报告文学的诗学观照和美学研究,极大提升了报告文学研究的理论层次和学术水准。他认为:“仅用文学的轻骑兵来阐释报告文学的文学品位与价值已不能表达其文体的美学特征了。”因此他以“博采众长、不拘一格”的开放的美学观与文体意识对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统一”、“思辨色彩与艺术美感相契合”、“现实性和史诗性和谐共容”的文体形态及美学品格阐发个人独到新颖的见解和认识。其三,从全球文化视野审视世界性纪实文学(除了报告文学之外,还有报告小说等其他纪实性文类)兴盛的潮流与趋向,在理论层面,力求概念界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报告文学与报告小说及其他非虚构文体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辨析,使非虚构文学研究视域与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宽深化;同时,由世界纪实文学同趋异动的联系观察和区别论断,探究当代审美意识、审美方式、审美价值的多元空间与嬗变意义,具有敏感的前沿性和充分的学理性。此外,该书激情与思辨辉映的行文风格,不仅增强了学术论著的征服力,也铸成作者富有个性的学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