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盟
品读孙晓青将军的体育新闻与文学系列作品集《留在体坛的记忆》《飘过军营的号声》《撼动王座的旋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我们对新闻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刻板印象”在不知不觉之间土崩瓦解了。我们从中发现一则消息、一篇通讯也可以承载丰厚的哲理与思想,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才情和文字的力量,也可以让人常读常新,甚至也可以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
3部集子,囊括了孙晓青1985年至1993年任体育记者近10年期间的主要新闻作品。其中《留在体坛的记忆》主要记述聂卫平、高敏、熊倪、王军霞等中国选手在国际国内各大赛事中的风姿神采;《飘过军营的号声》着意展示叶乔波、王涛、郑海霞、国林跃等军旅健儿摘金夺银的不凡历程;《撼动王座的旋风》主要是体育题材的纪实和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许多笔者非常熟悉的篇目,也有一些陌生的内容。在“温故”、“知新”之际,我们欣喜地邂逅那些曾经为国旗增辉、为军旗添彩的健儿们,也更深地走进一位当年的体育记者精心构筑的煊赫的新闻王国。当年赛场上的呐喊与欢呼似在耳畔,可毕竟又是风云散尽、尘埃落定。然而借此诞生的一系列作品,却为此后的赛场尤其是新闻赛场,留下太多的思索与启迪。
“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是孙晓青进入记者队伍之初就笃定的“十字箴言”。这使得“在我的新闻理念中,‘文无定法’的影响根深蒂固”(孙晓青《难忘当年那股风》)。难怪许多人感到,每次阅读孙晓青的新闻作品,都能了解精准的讯息,感受清新的文风,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但不知是否会有人想到,要用作品吸引读者,就必须一次次打破固有的壁垒,迫使自己一次次求变出新,抑或角度的奇绝,抑或思想的灵光,抑或语言、结构的颠覆。况且,这一切,都是在一种近乎不可能的境况下完成的。彼时,交通工具、采访工具、写作工具、通讯工具都没有今天这样发达,写作环境也难与当下比拟。作为记者特别是体育记者,风云激荡的赛场就是战场,瞬息万变的赛况就是召唤,运动员和体育官员“方便时”就是他们的采访时间。通常是他骑着那辆俗称“三轮军挎”的摩托车,风驰电掣地奔往目的地。然后,“一边听他们讲述,一边飞快地做着记录”(孙晓青《难忘当年那些人》)。在赛场旁、车厢里、飞机上,他造就一则则“急就章”。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脑力劳作,要的是文不加点的迅即,来不得半点的迟缓,更不容慢慢酝酿和删改。孙晓青把自己的体育新闻生涯归纳为两个字“竞争”,这无疑是在表述自己的工作状态。
体育新闻,实际上也是与赛场平行的另一种竞赛。这种竞赛拼的不仅仅是百米冲刺般的快速反应和遣词造句的“爆发力”,更是思想的深度、广度和文化底蕴。这种情况下,求变出新,实际上是记者向自我极限发起的极其冒险的挑战。有一首体育歌曲这样唱道:“刷新与超越共舞/热血与汗水拥抱”。孙晓青的新闻作品又何尝不是这样?在一张张斑驳的稿纸上,我读到了一名记者沸腾的热血和不断刷新、超越的才情。
在阅读孙晓青新闻作品时,我们发现有些新闻事件,本不算大,也说不上特别重要,但在形成消息、通讯时,作者却以曲径通幽的文字使事件有了自然而然的起伏,有了耐人寻味的可读性。这种起伏和可读性,不是当下某些新闻作品的生拉硬拽、白日见鬼,而是源自于对相关掌故素材、轶闻趣事、人物心理、历史知识、体育科学、体育精神的熟稔把握、巧妙驾驭和出神入化的运用。在报道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盛况的新闻特写《迫如仙女下天来》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站在一座高10米的‘门’字形柜架旁边,看着一名盛装的朝鲜族姑娘踏在长长的秋千上大幅度摆荡,我突然想起了古人的诗句:‘推似神娥奔月去,迫如仙女下天来’。”一句即出,使一场原本充满对抗的体育比赛平添了历史气息、浪漫情怀和诗性之美。
有道是:“按照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孙晓青认为:“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一段时间,由于报纸版面所限,一些篇幅稍长的稿子很难发出。孙晓青自出机杼,吸纳章回小说的元素,大胆创新新闻语言,巧妙设置赛场悬念,首开“章回体新闻”的先河,推出的章回连载式通讯《“聂旋风”征战记》《球场风云》《网上征雄·男排决赛纪实》《十八个点球》等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这种新闻体例,至今还被诸多同仁和媒体效仿。
孙晓青新闻作品之所以整体上表现了新颖、稳健、灵动、浪漫的气质,在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的汪洋中自成高格,除却他对体育本身特点、规律的把握而外,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还有文学元素的介入。孙晓青认为:“文学借鉴新闻,创造出一种纪实风格;新闻借鉴文学,便有了对情节和细节的自觉追求”。他的许多作品,正是得益于此,才写得挥洒自如,恣意汪洋,令人神思系之。最为典型者,当数《撼动王座的旋风》。这篇作品表现和记述的客观对象是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但棋盘的“静”和赛场的“动”毕竟相去甚远,要把一场棋赛写活、写深谈何容易!孙晓青与张挺合作,凭着采访的深入和笔墨的老道,愣是把棋盘写得炙热发烫、硝烟四起。他用文学的笔触,探寻棋手在强敌面前隐秘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强烈共鸣;他旁逸斜出地把历史与现实拉近,引出民族英雄邓世昌那句“撞沉吉野”,叫人心头震颤。他通过棋盘透视人物的命运,令人不禁击节长叹:“一个坚强的人,在命运莫测的围棋大战中,机遇总比别人多一点”;“一名斗士不知道胜利已经站在他身后,而向对手投降,可以说是人间最大的悲剧之一”。这些韵味悠长的描写记述和透着生命体验的佳句妙语,把一场比赛和每个读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孙晓青把文学作为自己新闻领地的“利器”,也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另一方“田野”。在采写体育新闻的同时,他利用那些踏破铁鞋终得来而又无法登入正堂的“边角余料”数度染指文学,取得了令一些优秀作家都难望其项背的业绩。报告文学《哀兵出征》《聂卫平面面观》《石碑胡同4号》等作品,先后在《十月》《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获第11届亚洲运动会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第二届全国体育报告文学二等奖、全国体育报告文学一等奖等奖项。担任电影《中国流》《女帅男兵》和电视剧《啊,球迷》的编剧,获优秀编剧奖。体育文学,究其实不是吟风弄月之作,其目的仍在于为体育新闻开疆拓土,进而在更大层面、以更大的影响力宣扬体育人物、弘扬体育精神。孙晓青说:“‘客串’体育文学创作,不仅为体育新闻采访素材的有效利用找到了一条出路,而且文学创作的实践也滋养了我的新闻写作。”数十年的新闻实践,让孙晓青在“十字箴言”之外又多了一层可与后来者共勉的感悟:“学会在新闻与文学之间自由地游走,是一名优秀记者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功课。”
刷新与超越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核,这与人们对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的期盼不谋而合。孙晓青1300多篇体育新闻(文学)作品,站在一个个制高点上,见证了体坛风云和人物命运,留下了文字的炫彩。回眸,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清晰可见;前行,我们脚下的高度在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