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电影界曾就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价值等发生过一场颇有影响的争论,该争论起源于导演张骏祥针对当时随着对电影特性的强调而对电影的文学性和编剧的作用有所忽视的现象,在一次导演总结会议上作了《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的发言;其发言正式发表以后在电影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与争议,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为此,他在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大会学术讨论会上又作了《再谈电影文学与电影的文学价值》的发言,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以此回答别人的批评意见。这场争论当时虽然影响较大,但争论双方并未达成共识。
岁月流逝,30年弹指一挥间。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各方面均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许多理论观点也已被实践所检验。那么,今天我们对于张骏祥当年所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以及那一次关于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价值的讨论与争鸣究竟该如何评价呢?对此理应予以反思和总结,因为这些观点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让我们简单归纳并重温一下张骏祥的一些主要观点:其一,他提出了电影就是“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的观点,认为“导演的任务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电影艺术手段把作品的文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他指出:“今天当然还是要求掌握电影表现手段,但是我现在首先是要强调重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并认为:“许多影片艺术水平不高,根本问题还不在于表现手法的陈旧,而在于作品的文学价值就不高。”其二,他认为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和把握电影特性与电影文学价值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以为重视了电影的文学价值就是贬低了电影特性,否定了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那只能是一个误会。反过来,强调了电影特性,就以为可以不要求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那更是错误的。影片的文学价值不能离开电影特性,不能不依靠电影的表现手段来体现,但是任何表现手段也不能代替文学价值的存在,不能弥补文学价值的贫乏。”其三,他认为要尊重编剧的地位,充分发挥编剧的作用。他说:“现在似乎在坚持‘导演中心’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忽视编剧作用的倾向。我是不同意说什么要把‘编导’二字的次序改为‘导编’的。我也不赞成说什么‘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些说法起码是不利于团结的。是的,现在确是导演要常常帮助改剧本,使它‘电影化’。但这只能说是导演先做了编剧的工作,不能因此贬低编剧,说成是只能奉导演的意图进行创作。”其四,他认为应该重视并发扬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清醒地借鉴外来的东西,创我们自己的‘新’。重视电影的文学价值,重视电影文学作家的作用,我想该是这个优良传统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以上仅对张骏祥的观点择其要而述之,未能涵盖其全部内容。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经过这些年来电影创作实践的检验,张骏祥当年阐述的一些主要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对此,近年来已有不少编导和学者撰文发表了赞同的意见。例如,导演谢飞在《对年轻导演们的三点看法》一文里谈到第六代导演影片的不足之处时曾说:“你们同我们年轻时犯的是一样的毛病。1979年我们开会的时候……老前辈张骏祥导演作了一个报告叫《提高电影的文学价值》,反复讲电影最根本的是主题开掘、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的质量。记得当时我们听了很抵触,觉得我们的《沙鸥》《小花》的黑白彩色时空交错、音画对列对位多漂亮啊,是真正的电影。老一辈却还是希望我们多向《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现实主义传统学习,去提高电影的文学价值。”……“20年后的现在,我也老了,想给你们提的建议,也还是应该加强你们电影里的文学价值……剧本不成熟是这次不少影片存在的问题,剧作上有很多毛病没有解决就投入拍摄,真是有些浪费才能和精力。”又如,学者饶曙光也曾说:“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兴奋于‘电影性’,并没有冷静地去思考和领会张骏祥先生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远见卓识,以至于电影的‘文学性’、‘戏剧性’在一段时间里也被当成‘脏水’给泼掉了,给中国电影产生了偏颇性的影响。”……“可以说,对电影的‘文学性’、‘戏剧性’的放弃乃至批判,造成了轻叙事而重造型的偏颇,甚至是不屑于讲故事。到今天为止,叙事也就是讲故事成为了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瓶颈’。”显而易见,这些反思后的见解均表明了对张骏祥观点的赞同和认可。
今天,当我们重读张骏祥的文章,一方面感到他当年阐述的一些主要见解是正确而精辟的,另一方面也感到忽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和编剧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亟需改变。应该看到,虽然近些年国产影片的年产量不断增长,但是,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片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少。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有创意、高质量的好剧本,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少影片尽管剧本基础较差,但创作者仍然匆忙上马,投入拍摄,其拍摄出来的影片自然就问题很多:或思想肤浅,不知所云;或情节疏漏,破绽百出;或人物苍白,缺乏个性;或细节虚假,违背真实;或台词雷人,引来笑场。凡此种种,其主要毛病均在于剧本质量的低劣。也许在有些投资者、制片人和导演看来,一部影片似乎只要有大投入、大场面、大明星再加上运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就能吸引观众,为此他们对剧本的文学价值和基础作用就缺乏应有的重视,不愿意投入资金、下大力气去抓好剧本创作。事实并非如此,倘若没有高质量的好剧本作为基础,即使再高明的导演也很难拍摄出一部优秀的影片。正如日本导演黑泽明所说:“有了一个好的剧本,再由一位好的导演把它拍成电影,那就一定会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剧本好,导演一般,也可以拍出某种程度的作品来。但是,如果剧本很糟,即使有再好的导演,也绝对拍不出好作品来。”最近,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影视创作座谈会”上针对剧本创作的一段讲话切中了影视创作之要害,因为剧本是源头,编剧是首创,此乃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显然,缺少高质量的好剧本与忽视编剧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地位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编剧的剧本被随意删改,其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被随意侵犯而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现象经常可见,要求维权之声也常闻于耳。同时,他们的工作辛劳和创作成就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充分的肯定。凡此种种,均挫伤了编剧的创作积极性,使他们很难集中精力、花大力气去创作和打磨出高质量的好剧本,这是造成好剧本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编剧队伍的建设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总体上来看,编剧队伍还较薄弱,优秀的剧作家更少,尚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电影创作和电影生产之需要。为此,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措施培养编剧,为他们的创作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以促使更多的优秀剧作家能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各种方法吸引更多的作家来写电影剧本,或为电影改编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1979年,张骏祥在全国故事片厂编辑工作会议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电影要真有很大的突破,中国电影真能震惊世界,没有几位大的电影剧作家出现,办不到。不仅我们中国,就全世界来说,电影还没达到可以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峰,原因就是真正伟大的电影剧作家还没有出现,真正像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鲁迅、曹雪芹那样伟大的电影剧作家还没出现。但是要出现的,会出现的。像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运用语言文字那样运用电影表现手段的作家,这样的人物出来了,我们的电影就真正抬头了。”今天,我们仍然期盼着能有一些真正伟大的电影剧作家出现,并希望各方面能为他们的出现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