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文学“少林”的英雄主义

□奚同发

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少林寺》写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让少林武功和少林寺家喻户晓。后来,许多作家都表示想重写“少林”,但雷声大雨点小的多,付诸实施的少。所以,当河南省女作家芦雅萍不事张扬地完成了《十三棍僧》与《追杀十三棍僧》两部长篇小说,并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后,我的确感到了一丝惊奇。而且,这是芦雅萍的“系列少林”之作,是她继《岳立天中》《月冷岳山》《断臂方丈》等5部“少林长篇小说”之后的第6和第7部。到目前为止,她以200多万字的长篇系列,成为国内写少林小说的第一人。根据她的小说,由阎连科等改编的百集电视剧《少林寺传奇》,再次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少林热”。

芦雅萍新出的这部《十三棍僧》讲述的是唐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遭遇了统一战争中最难征服的两大强手——郑帝王世充与夏王窦建德之际,三国在东都洛阳的争霸大战,历时近10个月。后因少林寺棍僧相助,唐朝统一大业由此奠定。13个僧人的立功武器,就是一根木棍。少林棍含着佛祖的慈悲与法力,这件世界上最质朴的兵器,被芦雅萍演绎得惊心动魄。《追杀十三棍僧》写的则是,随着唐江山的稳固,太子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夺嫡之争。因李世民聚集了大量的文士武将,为削除秦王左右势力和潜在的威胁,太子嫡系魏征、薛万彻等人,精选了18位一流东宫翊卫武功高手,黑衣黑巾、精钢锐器,一路秘密南下,追杀奉秦王之命南下八闽靖平海寇的十三棍僧……

芦雅萍因为自己的先生祖籍登封,几代先人与少林寺交往深厚,掌握了相当数量且鲜为人知的素材,所以写起来与别人不同。少林小说在她的笔下,几乎像水浒人物群像画一般,在真实中点染传奇色彩,又在传奇中逼近每一个人物的心灵。少林寺虽为佛禅之家,但其传达出来的英雄主义更为接近人性,更真实。天下佛教,恐怕只有说少林时,才与英雄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自古英雄出少林”,寺院的壁画上有“降龙伏虎”之类。少林与一般的佛教文化不同,虽然信佛,但心底的那份雄心从来没有磨灭。芦雅萍的小说,正是反映了少林群僧保家卫国的雄心以及傲视万物的英雄主义情结,让我们更真实地进入一种宗教信仰的内核。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少林武僧救国救民、甚至南下抗击倭寇等故事,就是这种英雄情结的体现。当然也正是因为“出世又入世”,少林多次遭受俗世所累。但少林文化中的那份英雄情怀一直延续至今。

《十三棍僧》出版后多家网站读者发帖,赞叹小说是“电影版的小说,小说版的电影”。芦雅萍其实对此早有预料。毕竟当年的电影内容较简单,虽然影响极大,但许多人物的来龙去脉,都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交待清楚。小说与此相比,便有了更多的空间,表现起来更加从容,也更加让读者“过瘾”。 芦雅萍小说中的人物,均是有真实的历史记载,写作时,每个棍僧都似乎在与她对话。对这两部小说的写作,她首先在文本上提前构思,多种人物多条线索并进,又在大事件中交合,可以说是她写作中最为满意的两部小说,几乎是一部刚放下笔,另一部就牵引着她继续下笔了。直到小说出版后,她的日常生活,似乎还在一片袈裟佛光普照下。

芦雅萍说,其实《十三棍僧》在多年前就想写。毕竟十三棍僧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曲折多舛,有与王室相连的,有与王室仇敌的,有为爱所困,有因难所迫……与电影相比,小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把13个棍僧的命运一一展示出来,让他们同台演绎少林精神的内涵。看来她做到了。

而对于下一部的主题,芦雅萍说:少林寺历来受朝廷赐封的金银珠宝无数,那么这些东西后来下落如何?又是少林!她这一辈子,或许都将在少林这个题材中投入所有的精力。她以一支看似纤细的笔,却经营了一片鼓荡着英雄主义的文学少林。

2010-11-19 □奚同发 1 1 文艺报 content19223.html 1 文学“少林”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