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专攻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本创作的王朝柱近年来把自己关在京郊香山一间住房里,遍览群书,调动自己近40年来的读史积累,潜心创作电视剧本《辛亥革命》。这是他继《世人的握手》《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公颂》《周恩来在重庆》《解放》《解放大西南》等享誉荧屏的一系列作品之后的又一呕心沥血之作。
作为一名三十年来致力于中国当代电视剧发展史的普通学者,我敢说:王朝柱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等权威部门及其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以一人的作品为当代人类的电视剧文化创造了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上占有一席独特而重要的位置。论及中国新时期出现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艺术创作,不能不重点关注王朝柱的创作。这是一位剧作家以艺术自觉、艺术自信、艺术自强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有力证明。
上世纪的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艺术家的创作与审美对象的关系时曾有过“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著名论断。我读《辛亥革命》,强烈感受到这便是堪称既“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又“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一部力作。
说它“入乎其内,故有生气”,是指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结识王朝柱起,就知他在撰写传记文学《李大钊》时便广收泛读20世纪前后的历史书籍,并对活跃于这段历史中的并决定着历史发展走向的历史人物重点研究。当21世纪初电视剧《走向共和》引起轩然大波时,他便胸有成竹地对我说:“我一定要写一部关于辛亥革命的作品超越《走向共和》!”可以说,面对中华民族推翻封建帝制这段震惊世界的历史,王朝柱是抱着严谨敬畏的心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感悟,长期积累,滥熟于心。无论是孙中山、黄兴、秋瑾等,还是章太炎、梁启超、杨度等,抑或是袁世凯、张之洞、盛宣怀等,都已在他心中呼之欲出。他是真正下功夫深入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漩涡中去并走近了决定这段历史发展走向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心灵。惟其如此,他才能游刃有余地调动多年从事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练就的结构剧作的娴熟技能,使一部长达四十三集的《辛亥革命》写得生气灌注,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说它“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是指王朝柱更可贵之处在于能自觉坚守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立场,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站在当今时代思维的制高点上,广泛吸收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前后历史研究的新鲜成果,比较鉴别,兼容整合,择善而从,洞若观火。第一,他擅长把历史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审美思维的内在驱动力,艺术化地再现出这段重要历史的复杂性、曲折性和丰富性。其历史意蕴和文化含量都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第二,他坚守唯物史观,对共和派、洋务派、维新派、保皇派等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潮流中给予实事求是的历史定位,努力做到把握本质,褒贬适当。尤其是对那些尚存争议的历史人物,更是旗帜鲜明地从审美创造上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是此非彼的或脸谱化否定或一味做翻案文章的单向思维,而代之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把握好“度”的全面辩证思维。这是创作思维方式上具有哲学意义的重要突破。第三,作为一部辛亥革命的形象历史,他的这部新作有力批驳了那种“告别革命论”,揭示出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展示出历史是按照各政治派别为平行四边形的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方向运行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阐明的普遍规律。同时,还通过章太炎、梁实秋、杨度等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形象塑造,从一个重要侧面谱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是的,革命,没有知识分子不行。但未能与工农大众结合的知识分子的局限和弱点,也决不可忽视。
在辛亥革命这一中华民族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面前,王朝柱这种认认真真学习历史、老老实实感悟历史,小心翼翼地走近历史人物的心灵,精益求精地塑造好历史人物的形象,从而引领当代受众正确吸取历史营养的严谨创作态度,令我敬佩。这与那种借历史人物英灵,去包装明星、招徕观点、赚取票房的流行做法,形成鲜明对照。鲁迅曾有名言:“名人的遭殃,不在生前,而在死后。一瞑之后,注家蜂起,借死尸以卖钱。”我深信新近组建的电视剧《辛亥革命》剧组,会发扬王朝柱的这种严谨可贵的创作精神,一定会拍出一部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先辈的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