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专题

报告 文学 篇幅

——读《木棉花开》

□叶延滨

李春雷是近年成就颇丰的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蝉联两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及多项文学奖。他的《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出版后获得多方好评。任仲夷是一位站在改革最前沿,为中国当代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政治家,正如李春雷所说:“他在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任职上,竭尽全力,敢踩逆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岭南开太平,尽到了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尽到的最大责任。不仅如此,我认为,他肯定是一个历史人物,至少会像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那样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生动地刻画了任仲夷这样一位改革家,再现了这场伟大变革的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这部作品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思考的课题,我只想就它所引起的我有关报告文学的文体问题,谈几点想法供大家讨论。

近年来,报告文学越写越长,报告文学的文体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我们曾熟悉的《哥德巴赫猜想》式的经典文体样式,纪实文体、人物自传、地方史、家族史、创业史、行业巡记以及诸种非虚构写作,均混同或当做“报告文学”。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报告文学的家族扩大了,范畴模糊了,同时勿庸讳言在文学界特别是读者的信任度和影响力也相应下降。李春雷的《木棉花开》再次让我想到这个问题:报告文学的文体应有什么样的特质?

其一,报告文学首先具备向读者“报告”的特性,它应当是读者关注的当下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的影响社会进程和发展的人物、事件及重大社会现象。报告性要求,新闻事件的延伸和追踪,现实生活的深入与调查。真人真事当然是第一性的,除了真人真事,还应当是读者关注的与时代社会发展进程有关联的人与事、现象与问题。《木棉花开》写任仲夷,这就具有重大的“报告”性,因为任仲夷的经历影响着中国的改革进程,牵动每个中国人的神经。

其二,报告文学必须是向读者进行的文学“报告”。文学性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前提。强调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就是要写活人物,写好故事,讲究文学的表达方式。写好人物是核心,《木棉花开》的开篇就是:“到广东上任的时候,他已经66岁了。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几乎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没有人,写不活人,作品难成功。任仲夷日理万机,千头万绪,李春雷写的“鱼骨天线”事件,“二进宫”事件,几件事浓墨重彩,一下子人物就立起来了。我相信,《木棉花开》是真实的,但我也知道,我是跟着李春雷的心去接近这种真实。

其三,报告文学应该惜墨如金,在尽可能短的篇幅中完成对事件与人物的介绍,以尽可能短的篇幅征服读者。李春雷两万多字写了任仲夷,够精彩,这就叫报告文学,如果他写50万字,我想也能有足够的素材,但我认为那是“任仲夷传”,是传记文学了。

在纪实体和非虚构作品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的今天,李春雷的《木棉花开》启示之一就是:报告文学应该强调它的文体三要素:报告、文学、篇幅。

2011-05-11 □叶延滨 ——读《木棉花开》 1 1 文艺报 content24754.html 1 报告 文学 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