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中国

“龙脉”·“龙矿”·“龙烟”

——经商奇才的振臂一呼

□蒋 巍

1899年,23岁的陆宗舆自费赴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就读政经系,三年后归国到了北京。这个年轻而又才华出众的“海归派”自然颇受清廷重视,曾受命远赴欧洲各国考察宪政,以备为大清帝国“改革政体”做准备。1907年,陆宗舆调到现今的沈阳,出任奉天洋务局总办,兼管东三省盐务。因其办公勤勉,管制严格,加之受富商家庭影响,颇通商务运作,一年之内就使东三省的盐务税收从50万两白银激增到160万两,一时间他在皇室和北京政商界声名鹊起,第二年就被调回北京,任候补四品京堂。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当了大总统,陆宗舆出任总统府财政顾问,并被选为参议员。1913年,因其曾留学日本,日文日语滚瓜烂熟,并熟悉该国情况,于是调任中国驻日本全权公使,时年37岁,是当时世界大国中最年轻的公使。不过,两年之后的1915年,顾维钧出任中国驻美公使,时年才27岁。

正是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半个地球,中国政府加入以英美俄日等国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德国原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特权理应由中国收回。这时日本却向北洋政府悍然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据说袁世凯第一次看到日本人提出的条约文本,也大为震怒,大骂日本欺人太甚。但一心一意想当皇帝的他为争取西方列强的支持,又不敢得罪日本,于是授命陆宗舆与日本方面进行秘密交涉。那时,袁世凯图谋恢复帝制的一切活动,远在日本的陆宗舆并不知情,这个信息还是他从日本外交官口中听到的。陆宗舆第二天即电谏袁世凯:“切勿以学理之空谈,至国家莫大之实祸。”陆宗舆后来被媒体称为驻外使节中“反对帝制之第一人也”。

关于有关“二十一条”各项条款内容的谈判,据陆宗舆后来回忆,为尽可能保留国家的主权和面子,他同日本方面进行了多次唇枪舌剑的交锋。他甚至声言,如果“二十一条”就这样接受下来,他将把交涉内容张贴于使馆门前,公诸于众,然后自刎,“以明其志”。后来“五四”运动把他当成了大卖国贼,他本人觉得实在是天大的冤枉,“吾任事多年,人目为卖国,窃恐石马铜驼亦闻声殒泪也”。

1916年,袁世凯一命呜呼,陆宗舆卸任回国,任交通银行股东会会长。第二年又改任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理,其间他为野心勃勃的段祺瑞筹措军费,从日本搞到不少借款。徐世昌当上大总统后,在段祺瑞力主之下,委任陆宗舆当了币制局总裁。

就在这时,一个兴办矿业的机遇不期然闯入他的视野。

河北省龙关县、宣化县山区绵延,蕴藏着丰富的赤铁矿区,大片大片暴露在地表层,远远望去,如一条巨龙起伏盘旋卧于云雾群山,人称“龙脉”。早年,当地老百姓有搞些土法炼铁小作坊的,也有人挖些矿石回来,磨成粉末,加工制成染土布和木器的赭红染料,拿到北京城叫卖,并渐渐发展成市场上的一个行当。20世纪初,来华考察的丹麦矿冶工程师麦西生发现了这种奇怪的“红石头”,经化验证明是品位很高的赤铁矿,于是他顺迹而寻,终于找到龙关山的矿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军火工业火爆,钢铁价格猛涨,西方列强甚至禁止钢铁出口;那时中国国内军阀也混战正酣,对洋枪洋炮需求旺盛,搞钢铁正逢其时。于是北洋政府聘来瑞典矿学家安德森,沿着龙关县勘察铁矿矿脉,测得“龙关至宣化之间,矿层厚约1米—3米,含铁量在46%—56%”。“龙烟铁矿储量约1亿吨,平均品位51%”(见1919年《农商公报》报道)。

安德森迅即报告了大总统袁世凯,袁世凯正忙着自己的“皇帝梦”,呈报扔在一边,再无下文,“致令无限宝藏仍坐弃于地”。

战争打的就是钢铁。1918年4月,段祺瑞正式委任陆宗舆为督办,瑞典专家安德森为技术顾问,以“官督商办、官商股份各半”的方式筹集“北京通用银元500万元”资金,组建公司,着手办矿事宜。

北京要人名流都知道这时候开矿炼铁是发大财的机会,再加上有号称“经商奇才”的陆宗舆坐镇操持,四处游说,宣称本年度(1918年)“本溪煤铁公司利率达35%,湖北汉冶萍煤铁公司利率达18%,我龙烟公司开办之后,利率预测可达全国最高水平”。陆宗舆这一番振振有词的鼓吹,令京都政商界大为振奋,治国元勋乃至名流巨子纷纷投资入股:

时任大总统的徐世昌入股16万元;两位副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各5万元;总理段祺瑞35万元;汉冶萍煤铁公司总裁盛恩颐30万元;先后任过外交总长、交通总长和财政总长的曹汝霖10万元;陆宗舆本人入股11万元,其余一些小股东也非无名之辈。

商股总计筹集到230万元,官股250万元也陆续到位。

首钢前身(即龙烟公司炼铁厂)筹建时,能够集当时政要名流巨商于一堂,堪称“中国第一家”,足见陆宗舆活动能量之大,登高一呼,龙腾虎跃,群贤毕至。

紧靠着“龙脉”上的富矿区,为取吉祥之意,陆宗舆把公司定名为“龙烟铁矿公司”(后改称石景山炼铁厂)。1919年春,龙烟公司组建了管理机构,厂领导设有矿长、总工司和技术顾问,下设7个处和一个秘书室。陆宗舆还找来一位花白胡子的“半仙”看了看风水,选定在石景山东麓的半坡上建了一栋漂亮的白色平房,因为地势较高,远远望去像一座小楼,工程忙时,他和来自瑞典、美国的技术顾问就下榻在这里,有人戏称之为“小白宫”。

全面施工展开后,工地用工量曾高达2500余人。如此红火庞大的一片事业在石景山折腾起来了,把大督办陆宗舆忙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5月4日中午,在大总统徐世昌的那顿华宴上,他不得不中途告退,为的就是赶回龙烟铁矿处理要务。做好事总是有好报——操办龙烟炼铁厂,竟让陆宗舆躲过了“五四”运动风潮冲击的一劫。

龙烟炼铁厂是北京现代冶炼业的发端,直到1919年陆宗舆一手操办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景山落成,北京的现代钢铁业才由此起步。

“五四”运动把“大卖国贼”的帽子一下子扣到陆宗舆等三人的头上,搞得他声名狼藉,举国口诛笔伐,声浪滔滔。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北洋政府被迫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免职。消息传到陆宗舆的家乡浙江省海宁县,全县群情沸腾,大家都没想到少时被家乡人目为“栋梁之才”的陆宗舆,现今一下子成为本县的奇耻大辱。5月13日,县商会、农会、教育会等组织联合召开了声讨大会,各界人士万余人参加,大会一致决议开除陆宗舆的乡籍,并通电全国。自此,陆宗舆也就成了没有籍贯、没有故乡的人,这真应了那句古训:“少年得志,乃人生之大不幸也。”

至此,全县对陆宗舆的愤恨和谴责犹如熊熊烈火仍在燃烧。6月,海宁乡人又集会决议勒石三块,分别立于盐官镇(原海宁县政府所在地,也是陆宗舆的出生地)的庙宇前、北门外和镇海塔旁(即观潮胜地海塘边),碑刻“卖国贼陆宗舆”六个大字,以警示后人。乡人路经此处,如同对杭州岳坟前的秦桧夫妇跪像一般,均唾骂不止。

消息传到身在北京的陆宗舆处,惊得他肝胆欲碎,惶惶不可终日。传说他曾以重金贿赂海宁县知事,密嘱毁碑,但县知事顾虑民情激愤,不敢强行。直至北洋政府直接下令,这三块碑石才被拆除。此后数十年,此三碑不知去向。有意思的是,1985年,海宁县在大兴土木挖掘地基时,发掘出一块“卖国贼陆宗舆”石碑,自此这段历史见证才重现于世,石碑现存海宁市博物馆。

1918年冬,龙烟公司向美国贝尔马肖公司订购了一座日产250吨的炼铁高炉和一系列配套设备,其技术装备当时在世界上算是一流的。美国方面派出炼铁专家格林等人到石景山一带对建设场地进行了考察(一直被视为“亲日派”的陆宗舆并没有花大笔银子购买日本设备,看来他还是坚持了“技术第一”的原则)。第二年春,经大总统徐世昌令准,龙烟公司在石景山东麓向农民征地2500余亩,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经“五四”风潮打击的陆宗舆这时声名狼藉,已无意于仕途腾达,便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石景山炼铁厂的建设中,天天带着美国来的首席顾问格林先生及中外一帮技术顾问在工地上督查巡视。有时站在石景山上,眺望着工地上人山人海、烟尘滚滚、机声隆隆的繁忙景象,让精神遭受重挫、颇觉伤感的他,心头浮起一丝丝欣慰。

1919年,后来成为首钢的石景山炼铁厂正式开工建设。

这一年正好是史家公认的中国现代史的起始。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首钢的历史和命运因此也就有了标识性的意义。

(节选自《咱们工人——铁血记忆:首钢九十年》第三章,蒋巍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2011-05-18 □蒋 巍 ——经商奇才的振臂一呼 1 1 文艺报 content24597.html 1 “龙脉”·“龙矿”·“龙烟”